① 章獻皇後——劉娥你知道嗎
1023年,與劉娥相濡以沫的宋真宗駕崩。野心派大臣丁謂見劉娥孤兒寡母,有心獨攬朝綱。數度陰謀之後,漸取得朝內權勢,已不把劉娥太後放在眼中。他哪曉得太後手段,只是輕易地利用一起帝陵透水安全生產事故便將丁謂罷了相、並發配崖州。皇權、相權之爭暫時落幕,趙禎那年十三歲,劉太後的攝政之路開始了。
不同於封建時代的其她皇族女性,劉娥得益於在襄王府管事家悉心的學習之功,作為皇後,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精於政務,真宗每日批閱奏章。她必在側侍應,有了相當深厚的執政能力。攝政後她整肅吏治、破除真宗時代的迷信、對群臣賞罰分明、發展與契丹等國的對外關系等,安定了朝廷群臣,使吏治為之一新,宋朝逐漸走向繁榮昌盛之路。
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蔡庄)
結語:劉娥的一生,在紛紜的皇家後宮史中是一個傳奇。一介民女從底層歷經磨難而達人生巔峰,並且在皇家內部的爭斗和國家治理中取得了成功,助推了宋王朝的強盛與繁榮,她的這種經歷無可復制!
《宋史》有評:"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於春秋,母後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
② 比清平樂演繹還慘,生母在世時宋仁宗不知身世,他的一生早被寫好是嗎
2020年上半年電視劇《清平樂》熱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在情感方面被不少觀眾所詬病。劇中,宋仁宗和女兒徽柔以及從小長大的“朋友”張茂則不止一次說了他生命中最重要、最愧疚的女人,不是陪伴他一生的妻子,更不是白蓮花的貴妃,而是他的生母,李宸妃。
喜歡“撥浪鼓”的宋真宗
《宋史》記載,“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錢氏,為金華縣主簿;父仁德,終左班殿直。初入宮,為章獻太後侍兒,莊重寡言,真宗以為司寢”。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算是出身不顯的官紳世家,初入宮廷時為彼時還是劉美人的侍兒,之後因為少言寡語,個性持重被宋真宗看上且臨幸,有子便是之後的宋仁宗。
除此之外也有資料說李宸妃的父親過世後,繼母也改嫁了,走投無路的她落發為尼,因為容貌嬌美被劉氏看中,便將她帶進了宮。不管哪一種說法,李宸妃都是劉太後的侍女出身。
③ 尋一本現代女醫生穿越到古代當王妃的穿越小說
御醫不為妃
④ 章獻皇後劉娥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章獻皇後劉娥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章獻皇後劉娥
第十章、九重風雷
韓王府的門前,忽然冷落了下來。
韓王元休,本是楚王元佐的同母弟,當人人看好楚王元佐將為皇儲之時,自然對著韓王也是唯恐巴結不及。在楚王生病地那段日子裡,因皇帝有旨不得打擾楚王養病,倒累得韓王府的大門,險些兒被人擠破了。
誰知曉天心莫測風雲急變,楚王廢為庶人囚於南宮,昔日不起眼的二皇子元僖,居然進封許王就任開封府尹,成了內定的皇儲。
一時間曾將韓王府門前的擠得水泄不通的車馬轎子,悉數轉到了許王府前。
世態炎涼,最為失落的,莫過於韓王妃潘蝶。
她是自小到大,被捧在手心寵慣了的人兒,何曾受過半點委屈,這幾個月來,驟見這些趨炎附勢的嘴臉,心中不禁有氣,回到府中,也埋怨元休無能,不曾討得父皇的歡心,楚王不該發瘋,自毀前程不算,還連累了韓王府。
元休本已經為楚王之事五內俱焚,一聽這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兩人爭吵更多,日漸不合。滿腹的不如意處,更增潘妃之事添堵,幸得有劉娥紅巾翠……
⑤ 宋朝第三個皇帝的皇後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
章懷皇後(968年-989年)潘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忠武節度使潘美的女兒,宋真宗趙恆第一位皇後。
潘氏16歲時(公元983年),宋太宗趙光義將潘氏賜婚給韓王趙恆,封為莒國夫人 。六年後,端拱二年(989年)五月,潘氏逝世,享年僅二十三歲,未留下任何子女。
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於至道三年六月,追封潘氏為庄懷皇後,葬永定陵之側保泰陵。神主享於別廟,舊制皇後謚冠以帝謚。慶歷中,禮官言,「孝」字連太祖謚,「德」字連太宗謚。宋仁宗遂改謚為章懷皇後,以連真宗謚。
郭皇後(975年-1007年),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於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出身太原郭氏。宋真宗趙恆的第二任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第二女。
郭皇後,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她謙約惠下,性惡奢靡。郭家人入宮拜見的時候,如果服飾華侈,郭後必加戒勖。及郭後崩喪,真宗深為嗟悼惋惜。禮官奏皇帝七日釋服,真宗特詔增至十三日。太常上謚曰庄穆皇後。皇後弟崇儀副使郭崇仁封為壯宅使、康州刺史,侄子郭承慶、郭承壽皆遷官。大中祥符中,加封郭皇後母高唐郡太夫人梁氏為萊國太夫人。宋仁宗即位,升祔真宗廟室,陪葬永定陵,改謚「章穆皇後」。
郭後生三子,皇子趙祐九歲夭折,追封悼獻太子。
章獻明肅皇後(名不詳,民間相傳為劉娥),宋真宗趙恆第三任皇後,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後、唐之武後並稱,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娥為蜀地孤女,後至京師,十五歲入三皇子趙恆(即日後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後,景德元年(1004年),劉娥封美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立為皇後。
宋自開國以來,無女主臨朝的先例。真宗朝後期,劉娥逐漸掌控了朝政大權,宋真宗不安,以宰相寇準為首的一黨更不容劉娥獨攬朝政,劉娥則結丁謂、曹利用等外朝朋黨,最終將反對她專權的寇黨勢力徹底擊敗。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駕崩,劉娥臨朝稱制。劉娥找准時機,將權臣丁謂罷相,貶至崖州。趙氏皇族中最具威名的八大王趙元儼(後世藝術形象「八賢王」的原型之一)為避劉娥鋒芒,佯裝瘋癲,稱病不朝。宋廷朝政,完全落入劉娥之手。
劉娥臨朝,「威震天下」。天聖二年(1024年),劉娥身穿帝王龍袍,參加宋廷冊封大典。有臣子上書,請劉娥「依武後故事」,程琳亦獻《武後臨朝圖》均暗示劉娥稱帝。劉娥將鼓動她稱帝的奏章撕碎,擲於地上,表態說:「我不做這種對不住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娥崩逝,謚號「章獻明肅」皇後。
劉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飾,至死不肯還政於宋仁宗,引得朝野非議。宋代之後,隨著《狸貓換太子》等文藝作品的廣為流傳,劉娥在民間被定格在了狹隘妒忌、殘害忠良,甚至企圖謀奪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
⑥ 章獻皇後劉娥為什麼只能與宋真宗地下戀
公元1012年,宋真宗趙恆封劉娥為皇後,此時劉娥44歲。劉娥成為皇後之後,更加以恭謹嚴明行事作風來要求自己。劉娥歷經數十年的學習和准備,如今的劉娥通曉文理,熟知政事。宋真宗批閱奏章時,劉娥也在一旁說出自己的見解,宋真宗聽完劉娥的見解後,對她更是贊不絕口。宋真宗外出巡查時,也要帶劉娥在身邊。公元1020年,宋真宗得了重病,處理政事非常吃力。期間,幾乎所有的奏章都是由劉娥批奏。隨後,宋真宗病的越發嚴重,便讓太子趙禎旁聽政事,讓皇後劉娥輔助參與政事。大臣們都以太子不是皇後親生為由,反對皇後干預政事。但是,太子感念劉娥撫養之恩,倆人關系如同親生母子,太子根本不顧大臣非議,繼續讓劉娥參政。公元1022年,宋真宗因病去世,太子登基成為宋仁宗。此時,宋仁宗時年11歲,朝政大權由劉娥把持,劉娥由此開啟了垂簾聽政的生涯。
⑦ 為何稱章獻皇後有呂武之才
攝政皇太後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恆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楨即位,皇後劉氏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後處分。而小皇帝趙楨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氏處理政務。然而丁謂想獨攬大權,欺上瞞下,以為劉太後是女子無見識,劉太後雖然當初因為後位不穩培植他,多年下來早已查知丁謂的不法舉動,此時更是怒不可竭,決心除掉他。當年六月,與丁謂勾結的宦官雷允恭被誅,丁謂罷相貶謫。丁謂被貶後,劉太後開始和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劉太後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岳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劉太後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劉氏也非常簡朴,當初身為皇後時服飾簡朴,當了太後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後侍女,怎麼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後,劉太後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雖然劉太後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氏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而仁宗生母李氏,劉氏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後,劉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後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後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後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劉太後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後臨朝圖》,劉太後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後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布詔書,將太後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後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嘩,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後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為了將這場典禮搞得功德圓滿,亞獻者為皇太妃楊氏、終獻者為仁宗皇後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太後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後。自此,徹底還政於兒子仁宗。
三月,劉太後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處徵召名醫,然而卻無法挽留劉太後的生命,幾天後,劉太後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第二日,仁宗在皇儀殿召群臣,哭道:「太後臨終前數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麼心願未了?」參知政事薛奎曰:「太後不願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太後換上皇後冠服。仁宗正自傷感,群臣卻紛紛上議,說劉太後並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太後毒死的。仁宗震驚,派人召來李用和,讓他親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見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後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來到劉太後牌位前拜謝自責:「從此後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謚號之時,劉太後謚為四字:庄獻明肅皇後(後改章獻明肅皇後),而一般皇後只謚二字;生母李宸妃謚為庄懿皇後(後改章懿皇後)。九月,仁宗下詔,劉太後和李妃同時遷葬永定陵。靈柩起駕這天,仁宗先為劉太後發引,不但執孝子禮,還不顧宰相們的勸阻親自執紼之禮(牽引棺材的繩索),一直步行送出皇儀殿。隨後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為生母起靈,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勞之恩,終身何所報乎!」劉太後死後,劉氏家族受尊崇更勝昔日。劉太後曾有遺詔,命仁宗尊養母楊太妃為皇太後。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楊氏為保慶皇太後,楊後雖未垂簾聽政,仁宗卻克盡孝道奉養。三年後,楊太後亦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謚為庄惠皇後(後改章惠皇後)。
http://ke..com/view/6219734.htm?fromId=4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