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術的官職最高,為何盟主卻不是他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術的官職最高,為何盟主卻不是他?東漢初平元年(190年),在董卓進京禍亂朝綱之後,各地群雄紛紛而起,打起討伐董卓的旗號,一共有十八路諸侯(三國演義中是十八路,正史中是十一路,這個不是重點),經過群雄商議推薦袁紹為討董聯盟的盟主。袁紹出任盟主,有一個人應該是不開心的,這個人就是袁紹的弟弟袁術,為什麼說袁術會不開心?因為當時數他地位最高:袁術當時是後將軍兼南陽太守,袁紹是冀州牧韓馥治下的渤海郡太守。
以袁術一貫看不起他這位哥哥的脾性來看,袁術當時估計也是很想當這個盟主的,可是形勢比人強,無論是聲望,能力還是在眾人心目中的印象,袁術都比不過袁紹,所以盟主之位當仁不讓的歸屬於了袁紹而不是袁術。
② 從古至今,有哪些官名
古代官職:
我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雜。
我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歷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佔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1、國君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_n)於」、單於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_)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_)、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_h_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2、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_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後,宰相的職權轉到尚書台(尚書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台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台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_)。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於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初仿明制。實際任宰相職務的,是康熙時的「南書房行走」,雍正以後的「軍機大臣」。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門長官
政府機構的劃分,大約是從西周開始的。
西周分管部門共有六個: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這六個官職代表了六個部門。擔任這些官職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漢時期有「九卿」之說,「九卿」是對中央各部門長官的一種尊敬的稱號。君主家事與國事不分,政治事務與宮廷事務混雜在一起,是秦漢九卿的重要特點。
①太常(奉常)掌宗廟禮儀,其屬下有太史令掌天象歷法,太醫令掌醫療,博士掌經學傳授;
②郎中令掌宮殿門戶的守衛,其屬下有大夫掌議論,有謁者掌引見傳達;
③衛尉掌宮門警衛;
④太僕掌皇帝車馬,兼管全國的馬政;
⑤廷尉為全國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數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務;
⑧治粟內史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
九卿之外,有執金吾掌京師治安,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大長秋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九卿加上此三卿即為十二卿。
魏晉以後,尚書機構得到迅速發展。尚書台的總人數由秦時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以後尚書各曹逐漸變為部,到隋唐時確定為六部,唐代定名為吏、戶、禮、兵、刑、工,此後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後主要的政務部門。
①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勛封等事;
②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事;
③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軍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漢九卿的大部分職權,九卿名稱雖還存在,但內容有很大變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稱太常寺卿;
②光祿勛稱光祿寺卿;
③衛尉稱衛尉寺卿;
④太僕稱太僕寺卿;
⑤廷尉稱大理寺卿;
⑥宗正稱宗正寺卿;
⑦大鴻臚稱鴻臚寺卿;
⑧大司農稱司農寺卿;
⑨太府稱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個: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北魏、北齊設置的昭玄寺,以大統、統為長官,是我國第一個掌管佛教的專門機構。
隋唐開始設五監。唐代的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①國子監是主管學校教育的機構;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的機構;
③將作監是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的機構;
④軍器監是掌管軍器製造、保管、發放的機構;
⑤都水監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機構。
五監到清代只剩下國子監,而另四監都先後歸並工部。在明清時新設欽天監,掌天文歷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還先後設立太醫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門可以歸結為六部、五寺、二監、二院、一府,共十六個機構。
4、武官
西周軍政不分,統治者既管行政,也管軍事,作戰時軍隊分左中右三軍。春秋時分上中下三軍,三軍將領稱將上軍、將中軍(又稱元帥)、將下軍,此是武職設置之始。
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可分為三個方面:
①警衛皇宮和京師的將領;
②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
③領兵作戰的將帥。
太尉(漢武帝時稱大司馬)掌全國軍事行政。高級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
魏晉以後,權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武職的幕僚稱參軍或參軍事。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中央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如張都監、魯提轄)
元朝成吉思汗時的衛隊叫「怯薛」,首長稱怯薛長。忽必烈時,成立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師的常備軍,每衛設都指揮使統領。
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旗下還有總旗、小旗。皇帝的親軍從十二衛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軍隊分為八旗與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綠營兵也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招募漢人組成的。管轄綠營兵的稱九門提督。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清代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在地方臨時招募的兵卒稱為「勇」,其軍隊稱為「勇營」。曾國藩和李鴻章建立的湘軍和淮軍就是清政府鎮壓起義軍的主要武裝。
5、監官與諫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台諫,也通稱言官。
監官最早設於戰國,當時由君主的秘書——御史兼任。
秦與西漢設立御史府,首長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輔佐。在內廷保管檔案並督促百官的,稱侍御史;出外監察郡縣的稱監御史。遇有特別緊急情況的,皇帝臨時派遣有誅殺之權的御史,稱為綉衣御史,或稱綉衣直指。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御史府改為御史台,御史中丞為長官,轉屬少府,成為專門的監察機關,別稱憲台。從此之後,御史為監察官的專稱。
魏晉以後,御史台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長官,掌司法與監察,有監司之稱。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長官。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於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6、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秘書是指在君主左右從事文字圖書等工作的官員。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的職務分化、發展出來的。戰國時期君主的秘書有御史、主書、掌書、御書、尚書等不同的稱呼;為備君主隨時咨詢的文學之士稱為學士、博士、博聞師等。
秦漢時的御史大夫為秘書之長,屬蘭台。蘭台是宮內收藏圖書和檔案的地方。
西漢的麒麟閣、東漢的東觀(gu_n)都是禁中藏書之所,皇帝命別的官員入掌其事。東漢置秘書監,太史令僅掌天文歷法,無修史之職。史書的修撰,由皇帝臨時指定文學之士在東觀進行,稱為著作東觀。漢宣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石渠閣,漢章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白虎觀,此時為侍講之始,有講郎之稱。記載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宮內女史擔任,也有皇後親自撰寫。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
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唐代的秘書省曾改稱蘭台、麟台。北齊始設史館,唐太宗以史館為宰相兼領職所,稱為監修國史。唐又在門下省設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館,掌四部書及其他圖籍。開元年間,又設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掌刊輯經籍、撰集文章,繕寫御本等。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的學士也受命參與機密,草擬詔旨。中唐以後,皇帝對學士的禮遇,常超過宰相。
宋代對學士尤為重視,學士院改稱翰林學士院,或稱翰苑、禁林,因地在宮禁,待遇優異,號稱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蕁⒓�馱何��藎���縹腦骸:笥衷詿酥薪�馗螅�枇�幾蟆⑻煺賂蟮仁�桓螅�植靨�詰然實鄣撓�楹陀�莆募�H�鶯橢罡螅�ǔ乒莞蟆9莞籩�。�蘊煜驢〗埽�厥遠�竺��瘓�酥埃�煳��鰲?br>
明代將制誥、著作、修史、圖籍等職都合並於翰林院,別稱詞林,從此翰林才成為文學之士的專稱,翰林院也正式成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館,處文學侍從之臣,稱為文館大學士。後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制文字;內秘書院掌撰擬對外文書及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
7、學官
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xi_ng)、序、校,以教武藝為主。
西周的學校有大學、小學之分。天子的大學叫辟(b_)雍,諸侯的大學叫頖(泮p_n)宮,以師氏掌教武藝,以樂正掌教詩書禮樂,以司成為掌學之官。
秦及漢初有博士官。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五經博士,從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成為一種教職。西漢有博士僕射為其首領,東漢改稱博士祭酒。博士講學的地方稱太學,博士弟子稱太學生,博士就是當時的大學教師之稱。郡縣也普遍設立學校,郡國曰學,縣邑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北齊始立中央專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國子寺,主官為祭酒。
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所屬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各置博士。
藏書與講學相結合的書院,出現在五代,興盛於宋代,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受業者稱創辦者為山長。
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台。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8、宮廷事務官
宮廷事務館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室服務的職官。這類職官起源於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稱。
明代無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宮廷事務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門,各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等官。
清代設內務府為總管宮廷事務的機關。內務府管轄的機構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還有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處、織染局、御茶膳房、御葯房、養心殿造辦等處。
9、地方長官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為諸侯與大夫兩級,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戰國時期,郡的長官稱守(或太守),縣的長官稱令。秦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漢代列侯所食縣叫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叫邑。侯國的行政長官稱相。漢武帝初置十三州,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有時稱牧)。
北齊縣分九等,長官都稱令。郡長官仍稱太守。州長官稱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時增至十五道,為監察區,每道設觀察使(按察使、采訪使)。唐代的軍區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稱節度使。節度使初設於邊鎮,後遍設於內地。節度使一身兼軍事、行政、督察三種職務,成為權力很大的地方軍政長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變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州的行政長官稱權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州的長官為節度使,或觀察使、或團練使、或防禦史、或刺史等。縣的長官為令。
明代省的下一級政區為府,府的地位相當於漢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長官稱知府,京府則稱府尹。州有兩種:一種是直隸州,與府同級;一種是散州,與縣同級。州的長官稱知州,縣的長官稱知縣。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體沿襲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級,正式以總督或巡撫為最高長官。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或稱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時,管轄府、州的高級行政長官通稱道員,別稱道台、觀察。清代在新開發地區又創設廳的建置,其長官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屬官與胥吏
協助長官處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員為佐吏、屬吏或胥吏。
秦漢從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設置丞,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晉南北朝時,尚書省、門下省、秘書省等部門的佐官或屬官多稱郎、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秘書省有秘書郎、著作郎、校書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門里設置通判,即共同處置政務之意。宋宮廷中有一種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稱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內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職。(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門的吏役有所謂「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壯、皂,為雜役,快專管緝捕;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理具體事務的書吏。從督、撫到州、縣,還要聘請若干有學識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務,稱為幕僚,也稱為幕客、幕友、幕賓、師爺等。
11.試官、加官與贈官
漢代職官制度有規定:職官初任都要試用一年,稱守。以職位低的人暫代較高的職務稱行。一個人同時擔任兩種職務叫兼。以較高職務的人兼管較低職務的事叫領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號和增加新的職務的叫加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奉命征討的軍政長官,加「假黃鉞」、「使持節」、「持節」、「假節」等稱號的,權任更重。駙馬都尉原是侍從官的一種,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駙馬。
唐代加官、加職、加銜等制度運用得更加普遍。唐代無固定的加官稱號,凡在正式官職之前加「檢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見習、試用之職稱里行使(或稱里行)。以官階低的人任較高職務的稱「守某官」,以官階高的人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
宋代的職是指殿、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等榮銜,通稱為侍從官。官員以加學士等銜號為榮。如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的學士等銜當時各有俗稱:學士稱老龍,直學士稱大龍,待制稱小龍,直龍圖閣為假龍。宋代的官場風氣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勛、品、階
爵、勛、品、階表示職官的等級。
爵一般稱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多根據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來授給,長期不變,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世襲。
西周的爵位有諸侯、大夫、士三級。
戰國時期各國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執圭是楚國特殊的爵稱。戰國時的爵稱大都與官職分開,有的只有爵稱而無官職。
漢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晉以後,歷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為號。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之分。親王只分給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親王嫡子繼承者,郡王次親王一等。
漢時,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唐代諸王之女稱郡主。清代皇後生女稱固倫公主,妃嬪生女稱和碩公主,皇族女兒稱格格,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晉以後皆加駙馬稱號,清代則稱額駙。
勛通稱勛官,是為獎賞有功人員而定的稱號。其制始於北周,本以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到唐時定製,共有十二轉,轉多為貴,受勛者即稱勛官。
明代有文勛十級,武勛十二級。
清代勛官合並於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級。
西周時官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漢代以祿秩的多少來表示官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級別。每一種官職都有固定的俸祿級別,所以有時以俸祿級別指官職,如郡守俸祿為二千石,二千石遂為郡守的通稱。
魏晉開始,官分九品,以一品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稱為流內,不入九品的稱為流外。流外也有品級,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則總稱為不入流。
階即階官,又稱散官,宋朝稱寄祿官,是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階位和稱號。
有些官稱並無實際職務,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舊臣或有一定勛勞的人,只作為領取俸祿和享受某種禮遇的依據,而不負實際責任,這樣的官叫做散官。
現代官職及其英文稱謂:
中共中央總書記 General Secretar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政治局常委 Member, Standing Committee of Political Bureau,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政治局委員 Member,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書記處書記 Member, secretaria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中央委員 Member, Central Committee
候補委員 Alternate Member
…省委/市委書記 Secretary,…Provincial/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黨組書記 secretary, Party Leadership Group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President/Vice Presiden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全國人大委員長/副委員長 Chairman/Vice Chairman,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秘書長 Secretary-General
主任委員 Chairman
委員 Member
(地方人大)主任 Chairman, Local People's Congress
人大代表 Deputy to the People's Congress
國務院總理 Premier, State Council
國務委員 State Councilor
秘書長 Secretary-General
(國務院各委員會)主任 Minister in Charge of Commission for
(國務院各部)部長 Minister
部長助理 Assistant Minister
司長 Director
局長 Director
省長 Governor
常務副省長 Executive Vice Governor
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Chairman, Autonomous Regional People's Government
地區專員 Commissioner, prefecture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Chief Executiv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市長/副市長 Mayor/Vice Mayor
區長 Chief Executive, District Government
縣長 Chief Executive, County Government
鄉鎮長 Chief Executive, Township Government
秘書長 Secretary-General
辦公廳主任 Director, General Office
(部委辦)主任 Director
處長/副處長 Division Chief/Deputy Division Chief
科長/股長 Section Chief
科員 Clerk/Officer
發言人 Spokesman
顧問 Adviser
參事 Counselor
巡視員 Inspector/Monitor
特派員 Commissioner
人民法院院長 President, People's Courts
人民法庭庭長 Chief Judge, People's Tribunals
審判長 Chief Judge
審判員 Judge
書記 Clerk of the Court
法醫 Legal Medical Expert
法警 Judicial Policeman
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Procurator-General, People's procuratorates
監獄長 Warden
律師 Lawyer
公證員 Notary Public
總警監 Commissioner General
警監 Commissioner
警督 Supervisor
警司 Superintendent
警員 Constable
③ 清朝官位等級
清朝官位等級:正、從一品,正、從二品,正、從三品,正、從四品,正、從五品,正、從六品,正、從七品,正、從八品,正、從九品。
清朝官職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從,稱為「九品十八階」。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含九品)是官,九品以下(無品)是吏。
清代官職按職能分為文官和武官。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官員,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官員。
(3)官爵嫡子殺來免費漫畫擴展閱讀
判斷清朝官位品級,最常用的是以官帽上的頂珠來區分。
一品:頂珠為寶石級剛玉,其一是因為紅寶石本身產量低,很稀有,另一方面,紅寶石本身也有吉祥之意。
二品:佩戴的是珊瑚,通常為白色,但也有一些官員使用的是極為珍貴的紅珊瑚,呈紅色或粉色,其價值僅次於紅寶石。
三品:頂珠為藍寶石。
四品:青金石是四品官員的頂珠。其擁有獨特的藍色、深藍、淡藍及淺青多種顏色,非常漂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石的一種。
五品:佩戴水晶,通體透明,而且硬度非常高。
六品:頂珠使用的就是白色涅玻璃(即不透明玻璃)。
七八九品:使用的都是金頂,唯一不同的是,七品頂珠為素金,不帶修飾,八九品為鏤金。
此外還可以通過補子來區分
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頂綉犀、八品陰紋鏤花金頂綉犀牛,九品海馬。
④ 知否:顧廷燁最後的官職是什麼顧廷燁為什麼能得到皇帝信任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顧廷燁的身份是寧遠侯府二公子,然後繼承了父親的侯爵之位。最後的官職是侯爺+大將軍。作為寧遠侯府的二公子,顧廷燁的生母白氏出身並不高,生前也不受父親的寵愛,是鹽商之女。《知否》中顧廷燁救了兩朝皇帝,而且還是跟著如今的皇上從潛邸里出來的舊人,如今位列三品,雖然現在是權勢滔天,但是在這之後卻因為功高震主以及朝廷重文輕武等等原因被流放充軍。
朝廷風雲變幻,在顧廷燁的擁戴下,趙家旁支宗室子弟被立為太子,顧廷燁拿著勤王詔書,大破反賊,而後擁立新帝,成為新朝第一功臣,略施巧計娶了明蘭為妻。明蘭婚後管家業、整侯府、鏟奸佞、除宵小,夫妻二人解除誤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終明蘭與丈夫一同協助明君鞏固政權,二人也收獲了美滿的人生。
⑤ 請問呂太後呂雉殺了劉邦的哪些子孫 還有,她把自己的哪些親信都安排了什麼官職
詳情見
史記呂後本紀
呂太後是高祖貧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太後。到高祖做漢王時,又娶了定陶人戚姬,非常寵愛她,生了趙隱王劉如意。孝惠帝為人仁惠柔弱,高祖認為不象自己,常想廢掉他,改立戚姬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因為如意象自己。戚姬得到寵愛,常跟隨高祖到關東,她日夜啼哭,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孝惠帝做太子。呂後年紀大,經常留在家中,很少見到高祖,和高祖越來越疏遠。如意被立為趙王之後,好幾次險些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靠著大臣們的極力諍諫,以及留侯張良的計策,太子才沒有被廢掉。
呂後為人剛強堅毅,輔佐高祖平定天下,誅殺韓信、黥(qíng,情)布、彭越等大臣也多有呂後之力。呂後有兩個哥哥,都是高祖的部將。大哥周呂侯呂澤死於戰爭,他的兒子呂台被封為酈(lì,麗)侯,呂產被封為交侯;二哥呂釋之被封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甲辰日,高祖逝於長樂宮,太子承襲帝號做了皇帝。當時高祖有八個兒子:長子劉肥是惠帝的異母兄,被封為齊王,其餘都是惠帝的弟弟,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被封為趙王,薄夫人的兒子劉恆被封為代王,其他妃嬪的兒子,劉恢被封為梁王,劉友被封為淮陽王,劉長被封為淮南王,劉建被封為燕王。高祖的弟弟劉交被封為楚王,高祖兄的兒子劉濞(bì,閉)被封為吳王。非劉氏的功臣鄱(pó,婆)君吳芮(ruì,銳)的兒子吳臣被封為長沙王。
呂後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就命令永巷令把戚夫人囚禁起來,同時派人召趙王進京。使者往返多次,趙國丞相建平侯周昌對使者說:「高皇帝把趙王託付給我,趙王年紀還小。我聽說太後怨恨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去一起殺掉,我不能讓趙王前去。況且趙王又有病,不能接受詔命。」呂後非常惱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周昌被召到長安,呂後又派人去召趙王。趙王動身赴京,還在半路上。惠帝仁慈,知道太後惱恨趙王,就親自到霸上去迎接,跟他一起回到宮中,親自保護,跟他同吃同睡。太後想要殺趙王,卻得不到機會。孝惠元年(前194)十二月一天清晨,惠帝出去射箭。趙王年幼,不能早起。太後得知趙王獨自在家,派人拿去毒酒讓他喝下。等到惠帝回到宮中,趙王已經死了。於是就調淮陽王劉友去做趙王。這年夏天,下詔追封酈侯呂台的父親呂澤為令武侯。太後隨即派人砍斷戚夫人的手腳,挖去眼睛,熏聾耳朵,灌了啞葯,扔到豬圈裡,叫她「人豬」。過了幾天,太後叫惠帝去看人豬。惠帝看了,一問,才知道這就是戚夫人,於是大哭起來,從此就病倒了,一年多不能起來。惠帝派人請見太後說:「這不是人乾的事情,我作為太後的兒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惠帝從此每天飲酒作樂,放縱無度,不問朝政,所以一直患病。
二年(前193),楚元王劉交、齊悼惠王劉肥都前來朝見。十月,有一天惠帝與齊王在太後面前宴飲,惠帝因為齊王是兄長,就按家人的禮節,請他坐上座。太後見此大怒,就叫人倒了兩杯毒酒放在齊王面前,讓齊王起來向他獻酒祝壽。齊王站了起來,惠帝也站起來,端起酒杯要一起向太後祝酒。太後害怕了,急忙站起來倒掉了惠帝手裡的酒。齊王覺得奇怪,因而沒敢喝這杯酒,就裝醉離開了席座。事後打聽,才知道那是毒酒,齊王心裡很害怕,認為不能從長安脫身了,非常焦慮。齊國的內史向齊王獻策說:「太後只有惠帝和魯元公主兩個孩子。如今大王您擁有七十多座城,而公主只享食幾座城的貢賦。大王如果能把一個郡的封地獻給太後,來作公主的湯沐邑,供公主收取賦稅,太後一定高興,您也就不必再擔心了。」於是齊王就獻上城陽郡,為了討好太後,並違背常禮尊自己的異母妹魯元公主為王太後。呂後很高興,就接受了。於是在齊王在京的官邸擺設酒宴,歡飲一番,酒宴結束,就讓齊王返回封地了。三年(前192),開始修築長安城,四年(前191),完成了一半,五年(前190)、六年(前189)全部竣工。諸侯都來京聚會,十月入朝祝賀。
七年(前188)秋季八月戊寅日,惠帝逝世。發喪時,太後只是乾哭,沒有眼淚。留侯張良的兒子張辟強任侍中,只有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後只有惠帝這一個兒子,如今去世了,太後只乾哭而不悲通,您知道這里的原因嗎?」陳平問:「是什麼原因?」辟強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後顧忌的是你們這班老臣。如果您請求太後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二軍,並請呂家的人都進入宮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權,這樣太後就會安心,你們這些老臣也就能夠倖免於禍了。」丞相照張辟強的辦法做了。太後很滿意,才哭得哀痛起來。呂氏家族掌握朝廷大權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於是大赦天下。九月辛丑日,安葬惠帝。太子即位做了皇帝,到高祖廟舉行典禮,向高祖稟告。少帝元年(前187),朝廷號令完全出自太後。
太後行使皇帝的職權之後,召集大臣商議,打算立諸呂為王。先問右丞相王陵。王陵說:「高帝曾殺白馬,和大臣們立下誓約,『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現在如果封呂氏為王,是違背誓約的。」太後很不高興。又問右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周勃等人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後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諸兄弟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太後大喜,於是退朝。王陵責備陳平、周勃:「當初跟高帝歃(shà,廈)血盟誓時,你們難道不在嗎?如今高帝去世,太後是臨朝執政的女主,卻要封呂氏子弟為王。你們竟然縱容她的私慾,迎合她的心願,違背與高帝立下的誓約,將來還有什麼臉面見高帝於黃泉之下呢?」陳平、周勃說:「如今在朝廷上當面反駁,據理諍諫,我們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後代,您又比不上我們。」王陵無話可答。十一月,太後想要罷免王陵,就拜他為皇帝的太傅,奪了他右丞相的實權。王陵於是就稱病免職回鄉了。呂後任命左丞相陳平做了右丞相,任命辟陽侯審食其(yìjī,異基)做了左丞相。但左丞相審食其不管應該做的事情,而只是監督宮中事務,就象郎中令一樣。審食其原先做過太後的舍人,曾隨太後落入項羽軍中,所以很得寵信。常常決斷大事,朝廷大臣處理政務都要通過他來決定。呂後又追尊酈侯呂台的父親呂澤為悼武王,想由此開頭來封諸呂為王。
四月,太後准備封諸呂為侯,就先封高祖的功臣郎中令馮無擇為博城侯。魯元公主去世,賜給她謚號為魯元太後,封她的兒子張偃為魯王。魯王的父親就是宣平侯張敖。封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劉章為朱虛侯。把呂祿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封齊國的丞相齊壽為平定侯。封少府陽成延為梧侯。接著就封呂種為沛侯,呂平為扶柳侯,張買為南宮侯。
太後又想封諸呂為王,先封惠帝後宮妃子所生的兒子劉強為淮陽王,劉不疑為常山王,劉山為襄陽侯,劉朝為軹(zhǐ,只)侯,劉武為壺關侯。太後暗示大臣們,大臣們就請求封酈侯呂台為呂王,太後同意了。建成侯呂釋之去世,繼承侯位的兒子因為有罪而被廢除,就封他的弟弟呂祿為胡陵侯,做為繼承建成侯的後代。二年(前186),常山王劉不疑去世,封他的弟弟襄陽侯劉山為常山王,改名劉義。十一月,呂王呂台去世,謚為肅王,他的兒子呂嘉接替為王。三年(前185),無可記之事。四年(前184),呂後封她的妹妹呂嬃(Xū,須)為臨光侯,封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又封了諸侯王的丞相五人為侯。
宣平侯張敖的女兒做孝惠皇後時,沒有兒子,假裝懷孕,抱來後宮妃子生的孩子說成是自己所生,殺掉他的母親,立他為太子。惠帝去世,太子立為皇帝。後來皇帝略微懂事時,偶然聽說自己的母親已經死了,自己並不是皇後的親生兒子,就口出怨言,說:「皇後怎麼能殺死我的母親卻把我說成是自己的兒子呢?我現在還小,等長大成人後我就造反。」太後聽說這件事以後很擔心,害怕他將來作亂,就把他囚禁在永巷宮中,聲稱皇帝得了重病,左右大臣誰也見不到他。太後說:「凡是擁有天下掌握萬民命運的人,應該象上天覆蓋大地、象大地容載萬物一樣撫育百姓,皇帝有歡悅愛護之心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歡欣喜悅地侍奉皇帝,這樣上下歡悅欣喜的感情相通,天下就能太平。如今皇帝病重,經久不愈,以致神志昏亂失常,不能繼承帝位供奉宗廟祭祀了,因此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應該找人代替他。」群臣都叩頭說:「皇太後為天下百姓謀劃,對安定宗廟社稷的思慮極為深遠,我們恭敬地叩頭聽命。」於是廢了皇帝的帝位,太後又在暗中殺了他。五月丙辰日,立常山王劉義為皇帝,改名叫劉弘。沒有改稱元年,是因為太後在行使著皇帝的職權。改封軹侯劉朝為常山王。設置太尉的官職,絳侯周勃當了太尉。五年(前183)八月,淮陽王劉強去世,封他的弟弟壺關侯劉武為淮陽王。六年(前182)十月,太後說呂王呂嘉行為驕橫跋扈,廢掉了他,封肅王呂台的弟弟呂產為呂王。夏天,大赦天下。封齊掉惠王的兒子劉興居為東牟侯。
七年(前181)正月,太後召趙王劉友進京。劉友的王後是呂氏的女兒,劉友不喜歡她,而喜歡其他的姬妾,這個呂氏的女兒很嫉妒,惱怒之下離開了家,到呂後面前誹謗劉友,誣告劉友曾經說:「呂氏怎麼能封王!太後百年之後,我一定收拾他們。」太後大怒,因此召趙王來京。趙王到京後,太後把他安置在官邸里卻不接見,並派護衛隊圍守著,不給他飯吃。趙王的臣下有偷著給送飯的,就被抓起來問罪。趙王餓極了,就作了一首歌,唱道:
「諸呂朝中掌大權啊,劉氏江山實已危;
以勢脅迫諸王侯啊,強行嫁女為我妃。
我妃嫉妒其無比啊,竟然讒言誣我罪;
讒女害人又亂國啊,不料皇上也蒙昧。
並非是我無忠臣啊,如今失國為哪般?
途中自盡棄荒野啊,曲直是非天能辨。
可惜悔之時已晚啊,寧願及早入黃泉。
為王卻將飢餓死啊,無聲無息有誰憐!
呂氏天理已滅絕啊,祈望蒼天報仇冤。」
丁丑日,趙王被囚禁餓死,按照平民的葬禮,把他埋在長安百姓墳墓的旁邊。
己丑日,發生日食,白晝變得跟黑夜一樣。太後非常嫌惡,心中悶悶不樂,對左右的人說:「這是因為我啊。」
二月,改封梁王劉恢為趙王。呂王呂產被改封為梁王,但梁王沒有去封國,留在朝廷擔任皇帝的太傅。封皇帝之子平昌侯劉太為呂王。把梁國改為呂國。原來的呂國改名為濟川國。太後的妹妹呂嬃有個女兒嫁給營陵侯劉澤為妻,劉澤當時擔任大將軍。太後封諸呂為王,怕自己死後劉澤作亂,於是就封劉澤為琅邪王,想藉此來穩住他的心。
梁王劉恢改封為趙王後,心裡不高興。太後就把呂產的女兒嫁給趙王做王後。王後的隨從官員都是呂家的人,專攬大權,暗中監視趙王,趙王不能隨意行動。趙王有個寵愛的姬妾,王後派人用毒酒毒死了她。趙王於是作詩四章,讓樂工們歌唱。趙王內心悲痛,六月就自殺了。太後知道這件事後,認為趙王為了女人就連祭祀宗廟的禮儀都不要了,於是廢除了他後代的王位繼承權。
宣平侯張敖去世,封他的兒子張偃為魯王,賜給張敖魯元王的謚號。
秋天,太後派使者去告訴代王劉恆,想要改封他為趙王。代王辭謝了,表示願意守衛邊遠的代國。
太傅呂產,丞相陳平等人向太後進言說,武信侯呂祿是上侯,在列侯中排在第一位,請求立他為趙王,太後同意,並追尊呂祿的父親康侯為趙昭王。九月,燕靈王劉建去世,他有一個姬妾生的兒子,太後派人把他殺了,燕靈王絕了後代,封國被廢除。八年(前180)十月,立呂肅王的兒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呂通的弟弟呂庄為東平侯。
三月中旬,呂後舉行了除災求福的祓(fú,福)祭,回來路過軹道亭時,看到一個東西象是一條黑狗,一下子撞到她的腋下,忽然又不見了。讓人占卜,說是趙王劉如意在作祟,從此太後得了腋下疼痛的病。
呂後因為外孫魯元王張偃年幼,又老早就死了父母,孤單勢弱,就封了張敖前妾所生的兩個兒子,封張侈為新都侯,張壽為樂昌侯,來輔佐魯元王張偃。又封中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封呂榮為祝茲侯。宮中宦官擔任令和丞的都封為關內侯,食邑五百戶。
七月中旬,呂後病重,就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呂後告誡呂祿、呂產說:「高帝平定天下後,曾和大臣們立下誓約,說:『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現在呂家的人被封為王,大臣們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恐怕要作亂。你們一定要握住兵僅,保衛皇宮,千萬不要為我送喪,不要被人所制服。」辛巳日,呂後去世,留下詔書,賜給每個諸侯王黃金千斤。將、相、列侯、郎、吏等都按位次賜給黃金。大赦天下。以呂王呂產為相國,以呂祿的女兒為皇後。
呂後安葬以後,用左丞相審食其做皇帝的太傅。
朱虛侯劉章有氣概有勇力,東牟侯劉興居是他的弟弟,二人都是齊哀王劉襄的弟弟,住在長安。當時,諸呂獨攬大權,打算作亂,但他們畏懼高帝的老臣周勃、灌嬰等人。未敢妄動。朱虛侯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因此他私下裡了解到諸呂的陰謀。他怕自己被殺,就暗中派人告訴他的哥哥齊王劉襄,想要讓他發兵西進,誅殺諸呂自立為帝。朱虛侯自己准備在朝廷里聯合大臣們作內應。齊王准備發兵,他的丞相不服從。八月丙午日,齊王准備派人誅殺丞相,丞相召(shào,邵)平於是造反,發動軍隊想要圍攻齊王,齊王因此殺了丞相,接著發兵東進,詐奪了琅邪王劉澤的軍隊,然後把兩支軍隊一並率領起來向西進發。此事在《齊悼惠王世家》中有記載。
齊王寫信給各諸侯王說:「高帝平定天下後,分封子弟為王,悼惠王被封在齊國。悼惠王去世,孝惠帝派留侯張良立我為齊王。孝惠帝逝世,呂後執掌朝權,年事已高,聽信諸呂,擅自廢掉和改立皇帝,又接連殺了劉如意、劉友、劉恢三個趙王,廢除了梁、趙、燕三個劉氏封國,用來封諸呂為王,還把齊國一分為四。雖有忠臣進言勸諫,可是呂後昏亂糊塗聽不進去。如今呂後逝世,而皇帝還很年輕,不能治理天下,本應依靠大臣、諸侯。可是諸呂卻隨意自己提高官職,聚兵率卒,增加威勢,脅迫列侯、忠臣,假傳皇帝之命,向天下發號施令,劉氏宗廟因此瀕臨危境。我率兵入京就是去殺不該為王的人。」朝廷知道後,相國呂產等人就派潁陰侯灌嬰率軍迎擊齊王。灌嬰到了滎陽,和將士們商議說:「諸呂在關中握有兵權,圖謀顛覆劉氏,自立為帝。如果我打敗齊國回去報告,就是給呂氏增了實力。」於是把軍隊留駐在滎陽,派使者告知齊王及各國諸侯,要和他們聯合起來,等待呂氏發動變亂,再共同誅滅他們。齊王得知灌嬰的打算以後,就帶兵返回齊國的西部邊界,等待按照約定行事。
呂祿、呂產想要在關中發動叛亂,但在朝廷他們害怕絳侯、朱虛侯等人,在外面他們害怕齊、楚二國的軍隊,又擔心灌嬰背叛他們,所以想等到灌嬰的軍隊與齊王交戰後再起事,所以猶豫不決。當時,名義上是少帝弟弟的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以及呂後的外孫魯元王張偃,都因年紀太小未去封國,住在長安。趙王呂祿、梁王呂產各自帶兵分居南北二軍,他們都是呂家的人,列侯群臣都感到不能自保性命。
太尉絳侯周勃不能進入軍營主持軍務。曲周侯酈商年老有病,他兒子酈寄和呂祿要好。絳侯就跟丞相陳平商議,派人挾持酈商,讓他兒子酈寄前去騙呂祿,說:「高帝和呂後共同平定天下,劉氏被立為王的九人,呂氏被立為王的三人,都是大臣們商議過的,此事已通告諸侯,諸侯都認為這樣合適。現在太後逝世,皇帝年輕,而您佩帶著趙王的印,不趕快回去守衛封國,卻擔任上將軍,率軍留駐此地,讓大臣諸侯們產生懷疑。您為什麼不把將印歸還給朝廷,把兵權交還給太尉呢?也請梁王歸還相國印,和大臣們訂立盟約,返回封國,這樣齊國必然罷兵,大臣也能心裡踏實,您也可以在千里封國高忱無憂地做您的王了,這是有利於子孫萬代的好事呀。」呂祿果然相信了他的建議,准備交出將軍印,把軍隊歸還給太尉。派人把這事告知呂產和呂家的老人們,這些人有的認為可行,有的認為不行,意見不一,遲疑未決。呂祿信任酈寄,常和他一起出外遊玩射獵。一次經過他姑姑呂嬃的府第,呂嬃大發雷霆,說:「你做為將軍卻放棄軍隊,我們呂家如今就要沒有容身之地了。」接著把所有的珠玉寶器都拋撒到庭堂下面,說:「再也不替別人保存這些玩藝兒了。」
左丞相審食其被免職。
八月庚申日早晨,代理御史大夫職務的平陽侯曹窋(zhú,竹),會見相國呂產商議事情。郎中令賈壽從齊國出使回來,趁機責備呂產說:「大王早不到封國去,現在即使想走,還走得成嗎?」接著就把灌嬰與齊楚聯合,准備誅滅諸呂的事情全部告訴了呂產,催促呂產趕快進宮。平陽侯曹窋大體聽到了這些話,立即跑去告訴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太尉想進入守衛呂後所居長樂宮的北軍,因為長樂宮原為呂後所居,是諸呂的活動中心,而且北軍力量較強,所以沒能進去。襄平侯紀通主管符節,太尉就讓紀通拿著符節,假傳皇帝詔令,要讓太尉進入北軍。太尉又派酈寄和典客劉揭先去勸說呂祿:「皇帝命太尉主管北軍,讓您回封國去,還是趕快交出將軍印,及早離開,不然,大禍將要臨頭了。」呂祿認為酈寄不會欺騙他,就解下將軍印交給典客,把兵權交給太尉。太尉拿著將印進入軍門,向軍中發令:「擁護呂氏的袒露右臂,擁護劉氏的袒露左臂。」軍中將士都袒露左臂擁護劉氏。太尉還沒到北軍時,呂祿已經交出將軍印離開了軍營,太尉於是統率了北軍。
然而南軍還在呂氏手裡。平陽侯曹窋聽到呂產的陰謀,告訴了丞相陳平以後,陳平就召來朱虛侯劉章,讓他協助太尉。太尉派朱虛侯監守軍門,命令曹窋通知未央宮衛尉:「不準放相國呂產進入殿門。」呂產不知道呂祿已離開北軍,就進入未央宮,准備作亂,但進不了殿門,在那裡走來走去,徘徊不定。平陽侯擔心不能取勝,就驅馬跑去告訴太尉。太尉也擔心不能戰勝諸呂,沒敢明言殺掉呂產,就派朱虛侯進宮,對他說:「趕快進宮保衛皇帝。」朱虛侯要求派兵,太尉給他一千多人。朱虛侯進入未央宮,就看見呂產已在宮中。到吃晚飯的時分,朱虛侯向呂產發起攻擊,呂產逃走。這時狂風大作,呂產的隨從官員一片混亂,無人再敢抵抗。朱虛侯率兵追趕呂產,追到郎中令官府的廁所中把他殺掉了。
朱虛侯劉章殺掉呂產後,皇帝派謁者手持符節前來慰勞。朱虛侯想奪過符節,謁者不肯。劉章就跟謁者同乘一輛車,憑借謁者手中的符節在宮中驅馬奔跑,斬了長樂宮的衛尉呂更始。然後跑回北軍向太尉報告。太尉起身向朱虛侯拜賀說:「我們所擔心的就是這個呂產,因為他身為相國,又掌握著南軍,現在已經把他殺了,劉氏天下就安定了。」隨即派人分頭把呂氏的男男女女全部抓來,不分老少,一律斬殺。辛酉日,將呂祿抓獲斬首,用鞭杖竹板打死呂嬃。又派人殺了燕王呂通,並廢掉了魯王張偃。壬戌日,恢復了皇帝太傅審食其左丞相的職務。戊辰日,改封濟川王劉太為梁王,立趙幽王的兒子劉遂為趙王。派朱虛侯把誅殺諸呂的事情通知齊王,讓他收兵。灌嬰也從滎陽收兵回京。
朝廷的大臣們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說:「少帝以及呂(梁)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都不是孝惠皇帝真正的兒子。呂後用欺詐的手段,把別人的兒子抱來謊稱是惠帝的兒子,殺掉他們的生母,養在後宮,讓孝惠皇帝把他們認做自己的兒子,立為繼承人,或者封為諸侯王,來加強呂氏的勢力。如今已經把諸呂全部消滅了,卻還留著呂氏所立的人,那麼等到他們長大後掌了權,我們這班人就要被滅族了。不如現在挑選一位最賢明的諸侯王,立他為皇帝。」有人說:「齊悼惠王劉肥是高帝的長子,現在他的嫡子為齊王,從根兒上說,是高帝的嫡長孫,可以立為皇帝。」但大臣們都說:「呂氏就憑著他們是外戚而專權作惡,幾乎毀了劉氏天下,害了功臣賢良。現在齊王外祖母家姓駟,駟鈞是個惡人,如果立齊王為皇帝,那就又成了呂氏的天下。」大家考慮立淮南王劉長,又覺得他太年輕,外祖母家也很兇惡。最後大家說:「代王劉恆是現今高帝兒子中最大的了,為人仁孝寬厚。太後薄夫人娘家謹慎善良。再說,擁立最大的兒子本來就名正言順,而且代王又以仁愛孝順聞名天下,立他為帝合適。」於是就一起暗中派使者去召代王進京。代王派人推辭。使者再次前來,代王才帶著隨從人員乘坐六輛驛車進京。閏九月月末己酉日到達長安,住在代王的官邸。大臣們都前去拜見,把天子的玉璽奉上,一起尊立代王為天子。代王一再推辭,群臣堅決請求,最後才答應了。
車牟侯劉興居說:「誅滅呂氏我沒有功勞,請讓我去清理皇宮。」就和太僕汝陰侯滕公夏侯嬰一起入宮,到少帝面前說:「你不是劉氏的後代,不應立為皇帝。」接著回過頭來揮手讓少帝左右的衛士放下兵器離去。有幾個人不肯,宦者令張澤說明情況,他們也把兵器放下了。滕公於是叫來車子,載著少帝出了皇宮。少帝問:「你們要帶我到哪兒去?」滕公說:「出去找個地方住。」就讓他住在少府。然後侍侯著天子乘坐的法駕,到代王官邸迎接代王,向他報告:「宮室已經仔細清理完畢。」代王當天晚上進入未央宮。有十名謁者持戟守衛端門,喝問:「天子還在,你是什麼人要進去?」代王叫過太尉,讓太尉去向他們說明,這十個謁者就都放下兵器離去了。代王於是進入內廷執掌朝政。當天夜裡,主管部門的官員分頭到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和少帝的住處把他們殺死。
代王被立為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去世,謚號是孝文皇帝。
太史公說:孝惠皇帝和呂後在位的時候,百姓得以脫離戰國時期的苦難,君臣都想通過無為而治來休養生息,所以惠帝垂衣拱手,安閑無為,呂後以女主身份代行皇帝職權,施政不出門戶,天下卻也安然無事。刑罪很少使用,犯罪的人也很少。百姓專心從事農耕,衣食富足起來了。
⑥ 古代趙國的官職等級是怎麼分的
中國古代職官制度
所謂職官,是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這裡面有職官的名稱、職權范圍和品級地位等方面的內容。科舉是以考試為主要方式的一種選官制度,與職官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是我國古代國家制度中的一項重大發明。
職官
我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雜。
我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歷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佔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1、國君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án)於」、單於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ú)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é)、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èhá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2、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後,宰相的職權轉到尚書台(尚書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台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台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è)。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於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初仿明制。實際任宰相職務的,是康熙時的「南書房行走」,雍正以後的「軍機大臣」。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門長官
政府機構的劃分,大約是從西周開始的。
西周分管部門共有六個: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這六個官職代表了六個部門。擔任這些官職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漢時期有「九卿」之說,「九卿」是對中央各部門長官的一種尊敬的稱號。君主家事與國事不分,政治事務與宮廷事務混雜在一起,是秦漢九卿的重要特點。
①太常(奉常)掌宗廟禮儀,其屬下有太史令掌天象歷法,太醫令掌醫療,博士掌經學傳授;
②郎中令掌宮殿門戶的守衛,其屬下有大夫掌議論,有謁者掌引見傳達;
③衛尉掌宮門警衛;
④太僕掌皇帝車馬,兼管全國的馬政;
⑤廷尉為全國最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數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務;
⑧治粟內史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
九卿之外,有執金吾掌京師治安,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大長秋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九卿加上此三卿即為十二卿。
魏晉以後,尚書機構得到迅速發展。尚書台的總人數由秦時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以後尚書各曹逐漸變為部,到隋唐時確定為六部,唐代定名為吏、戶、禮、兵、刑、工,此後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後主要的政務部門。
①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勛封等事;
②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事;
③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軍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漢九卿的大部分職權,九卿名稱雖還存在,但內容有很大變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稱太常寺卿;
②光祿勛稱光祿寺卿;
③衛尉稱衛尉寺卿;
④太僕稱太僕寺卿;
⑤廷尉稱大理寺卿;
⑥宗正稱宗正寺卿;
⑦大鴻臚稱鴻臚寺卿;
⑧大司農稱司農寺卿;
⑨太府稱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個: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北魏、北齊設置的昭玄寺,以大統、統為長官,是我國第一個掌管佛教的專門機構。
隋唐開始設五監。唐代的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①國子監是主管學校教育的機構;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的機構;
③將作監是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的機構;
④軍器監是掌管軍器製造、保管、發放的機構;
⑤都水監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機構。
五監到清代只剩下國子監,而另四監都先後歸並工部。在明清時新設欽天監,掌天文歷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還先後設立太醫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門可以歸結為六部、五寺、二監、二院、一府,共十六個機構。
4、武官
西周軍政不分,統治者既管行政,也管軍事,作戰時軍隊分左中右三軍。春秋時分上中下三軍,三軍將領稱將上軍、將中軍(又稱元帥)、將下軍,此是武職設置之始。
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可分為三個方面:
①警衛皇宮和京師的將領;
②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
③領兵作戰的將帥。
太尉(漢武帝時稱大司馬)掌全國軍事行政。高級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
魏晉以後,權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武職的幕僚稱參軍或參軍事。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中央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如張都監、魯提轄)
元朝成吉思汗時的衛隊叫「怯薛」,首長稱怯薛長。忽必烈時,成立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師的常備軍,每衛設都指揮使統領。
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旗下還有總旗、小旗。皇帝的親軍從十二衛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軍隊分為八旗與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綠營兵也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招募漢人組成的。管轄綠營兵的稱九門提督。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清代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在地方臨時招募的兵卒稱為「勇」,其軍隊稱為「勇營」。曾國藩和李鴻章建立的湘軍和淮軍就是清政府鎮壓起義軍的主要武裝。
5、監官與諫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台諫,也通稱言官。
監官最早設於戰國,當時由君主的秘書——御史兼任。
秦與西漢設立御史府,首長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輔佐。在內廷保管檔案並督促百官的,稱侍御史;出外監察郡縣的稱監御史。遇有特別緊急情況的,皇帝臨時派遣有誅殺之權的御史,稱為綉衣御史,或稱綉衣直指。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御史府改為御史台,御史中丞為長官,轉屬少府,成為專門的監察機關,別稱憲台。從此之後,御史為監察官的專稱。
魏晉以後,御史台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長官,掌司法與監察,有監司之稱。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長官。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於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6、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秘書是指在君主左右從事文字圖書等工作的官員。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的職務分化、發展出來的。戰國時期君主的秘書有御史、主書、掌書、御書、尚書等不同的稱呼;為備君主隨時咨詢的文學之士稱為學士、博士、博聞師等。
秦漢時的御史大夫為秘書之長,屬蘭台。蘭台是宮內收藏圖書和檔案的地方。
西漢的麒麟閣、東漢的東觀(guàn)都是禁中藏書之所,皇帝命別的官員入掌其事。東漢置秘書監,太史令僅掌天文歷法,無修史之職。史書的修撰,由皇帝臨時指定文學之士在東觀進行,稱為著作東觀。漢宣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石渠閣,漢章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白虎觀,此時為侍講之始,有講郎之稱。記載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宮內女史擔任,也有皇後親自撰寫。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
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唐代的秘書省曾改稱蘭台、麟台。北齊始設史館,唐太宗以史館為宰相兼領職所,稱為監修國史。唐又在門下省設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館,掌四部書及其他圖籍。開元年間,又設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掌刊輯經籍、撰集文章,繕寫御本等。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的學士也受命參與機密,草擬詔旨。中唐以後,皇帝對學士的禮遇,常超過宰相。
宋代對學士尤為重視,學士院改稱翰林學士院,或稱翰苑、禁林,因地在宮禁,待遇優異,號稱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通名崇文院。後又在此中建秘閣,設龍圖閣、天章閣等十一閣,分藏太宗等皇帝的御書和御制文集。三館和諸閣,通稱館閣。館閣之選,皆天下俊傑,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
明代將制誥、著作、修史、圖籍等職都合並於翰林院,別稱詞林,從此翰林才成為文學之士的專稱,翰林院也正式成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館,處文學侍從之臣,稱為文館大學士。後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制文字;內秘書院掌撰擬對外文書及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
7、學官
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xiáng)、序、校,以教武藝為主。
西周的學校有大學、小學之分。天子的大學叫辟(bì)雍,諸侯的大學叫頖(泮pàn)宮,以師氏掌教武藝,以樂正掌教詩書禮樂,以司成為掌學之官。
秦及漢初有博士官。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五經博士,從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成為一種教職。西漢有博士僕射為其首領,東漢改稱博士祭酒。博士講學的地方稱太學,博士弟子稱太學生,博士就是當時的大學教師之稱。郡縣也普遍設立學校,郡國曰學,縣邑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北齊始立中央專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國子寺,主官為祭酒。
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所屬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各置博士。
藏書與講學相結合的書院,出現在五代,興盛於宋代,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受業者稱創辦者為山長。
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台。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8、宮廷事務官
宮廷事務館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室服務的職官。這類職官起源於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稱。
明代無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宮廷事務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門,各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等官。
清代設內務府為總管宮廷事務的機關。內務府管轄的機構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還有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處、織染局、御茶膳房、御葯房、養心殿造辦等處。
9、地方長官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為諸侯與大夫兩級,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戰國時期,郡的長官稱守(或太守),縣的長官稱令。秦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漢代列侯所食縣叫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叫邑。侯國的行政長官稱相。漢武帝初置十三州,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有時稱牧)。
北齊縣分九等,長官都稱令。郡長官仍稱太守。州長官稱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時增至十五道,為監察區,每道設觀察使(按察使、采訪使)。唐代的軍區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稱節度使。節度使初設於邊鎮,後遍設於內地。節度使一身兼軍事、行政、督察三種職務,成為權力很大的地方軍政長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變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州的行政長官稱權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州的長官為節度使,或觀察使、或團練使、或防禦史、或刺史等。縣的長官為令。
明代省的下一級政區為府,府的地位相當於漢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長官稱知府,京府則稱府尹。州有兩種:一種是直隸州,與府同級;一種是散州,與縣同級。州的長官稱知州,縣的長官稱知縣。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體沿襲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級,正式以總督或巡撫為最高長官。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或稱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時,管轄府、州的高級行政長官通稱道員,別稱道台、觀察。清代在新開發地區又創設廳的建置,其長官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屬官與胥吏
協助長官處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員為佐吏、屬吏或胥吏。
秦漢從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設置丞,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晉南北朝時,尚書省、門下省、秘書省等部門的佐官或屬官多稱郎、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秘書省有秘書郎、著作郎、校書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門里設置通判,即共同處置政務之意。宋宮廷中有一種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稱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內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職。(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門的吏役有所謂「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壯、皂,為雜役,快專管緝捕;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理具體事務的書吏。從督、撫到州、縣,還要聘請若干有學識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務,稱為幕僚,也稱為幕客、幕友、幕賓、師爺等。
11.試官、加官與贈官
漢代職官制度有規定:職官初任都要試用一年,稱守。以職位低的人暫代較高的職務稱行。一個人同時擔任兩種職務叫兼。以較高職務的人兼管較低職務的事叫領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號和增加新的職務的叫加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奉命征討的軍政長官,加「假黃鉞」、「使持節」、「持節」、「假節」等稱號的,權任更重。駙馬都尉原是侍從官的一種,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駙馬。
唐代加官、加職、加銜等制度運用得更加普遍。唐代無固定的加官稱號,凡在正式官職之前加「檢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見習、試用之職稱里行使(或稱里行)。以官階低的人任較高職務的稱「守某官」,以官階高的人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
宋代的職是指殿、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等榮銜,通稱為侍從官。官員以加學士等銜號為榮。如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的學士等銜當時各有俗稱:學士稱老龍,直學士稱大龍,待制稱小龍,直龍圖閣為假龍。宋代的官場風氣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勛、品、階
爵、勛、品、階表示職官的等級。
爵一般稱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多根據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來授給,長期不變,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世襲。
西周的爵位有諸侯、大夫、士三級。
戰國時期各國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執圭是楚國特殊的爵稱。戰國時的爵稱大都與官職分開,有的只有爵稱而無官職。
漢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晉以後,歷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為號。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之分。親王只分給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親王嫡子繼承者,郡王次親王一等。
漢時,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唐代諸王之女稱郡主。清代皇後生女稱固倫公主,妃嬪生女稱和碩公主,皇族女兒稱格格,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晉以後皆加駙馬稱號,清代則稱額駙。
勛通稱勛官,是為獎賞有功人員而定的稱號。其制始於北周,本以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到唐時定製,共有十二轉,轉多為貴,受勛者即稱勛官。
明代有文勛十級,武勛十二級。
清代勛官合並於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級。
西周時官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漢代以祿秩的多少來表示官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級別。每一種官職都有固定的俸祿級別,所以有時以俸祿級別指官職,如郡守俸祿為二千石,二千石遂為郡守的通稱。
魏晉開始,官分九品,以一品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稱為流內,不入九品的稱為流外。流外也有品級,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則總稱為不入流。
階即階官,又稱散官,宋朝稱寄祿官,是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階位和稱號。
有些官稱並無實際職務,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舊臣或有一定勛勞的人,只作為領取俸祿和享受某種禮遇的依據,而不負實際責任,這樣的官叫做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