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角是贏牧武的書名是什麼
書名:《武俠之我是秦皇廢子》
作者:撲神
簡介:
對於妹子心懷不軌的贏牧武一不小心來到了兩千多年前的大秦,成為了嬴政的二兒子,卻是一個被人嫌棄的廢柴。本
來還擔憂自己怎麼活下去?
好在發現這原來不是宮斗,而是動漫,再加上刀神系統的幫助,素女、長生,二者合一,一柄刀,斬遍天下,霸者無敵,王者無悔!
這里是秦時,是屬於牧武的秦時,弄玉撫琴,白雪輕舞,少司命在懷,手中一柄刀,橫掃諸子百家!
㈡ 「大浪淘沙「毛澤東詩詞全文
《浪淘沙·北戴河》
現代: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譯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 在起伏的波濤里都已經看不見, 也不知漂去了哪裡。往事已經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顏。
(2)秦皇廢子全文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時任大將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後方,率大軍北征烏桓。
八月大破烏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後凱旋迴師,途經渤海口附近道德媽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願和自強不息、叱吒風雲的豪情。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一日時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湧,他頓起擊水之興,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於風浪搏鬥。
上岸後意猶未盡,有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
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㈢ 讓敵人聞風喪膽,號稱「第一大內高手」的太監是誰
史稱''大內第一高手''的太監,越南之戰中,''一隻手殺光了所有人''。唐玄宗開元初期,安南蠻渠的首領人稱''黑帝'',集結了多個州,又與越南地區,柬埔寨等聯手准備叛亂,多達四十萬左右的叛軍,唐玄宗知此事後,遂派''第一高手''楊思勖,前去平定叛亂,他一邊行軍一邊招募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招募到十幾萬士兵,隨其一起出行南下。楊思勖出其不意的開辟山路,沿海而戰,敵人萬萬沒想到,被打得措手不及,首領一聽大軍來襲,慌亂異常,無心作戰。敵軍正亂作一團時,在昏天暗地的廝殺中,楊思勖找到了叛軍的首領,將其頭顱一舉砍下,高舉頭顱大喊,''還不住手'',隨後帶領亂軍首級、俘虜和眾人凱旋。
有的帝王因宦官太監而丟失性命,有的帝王卻因太監而保以江山,世事無常啊。
㈣ 第一廢寵,太子的廢寵結局是什麼
帝嚳太子摯立而後廢----死
秦皇嫡長子----公子扶蘇(沒有立為太子,但是默認為繼承人)---賜死
齊公子糾---死
漢景帝太子劉榮--廢臨江王,死
漢武帝太子劉據---廢,死
隋文帝太子楊勇--廢,死
唐高祖太子李建成---廢,死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廢,死
唐高宗太子李弘,李賢---廢,死
唐中後期尚有幾位,暫時不記得
清聖祖康熙太子胤礽---廢,死
綜上所述,廢太子的結局基本上就是一個子死!!
再看看:
劉少奇
林彪
大家都懂了吧
㈤ 《策林》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罷校書郎,與元微之將應制舉,退居於上都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成策目七十五門。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應對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餘自以精力所致,不能棄捐,次而集之,分為四卷,命曰《策林》雲耳。
策林四十三
議兵(用舍、逆順、興亡。)
問《傳》曰:「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又曰:「先王耀德不觀兵。」二者
古之明訓也。然則君天下者,廢而不用,且涉去兵之非,資以定功,又乖耀德之美。
去就之理,何者得中?
又問:兵不妄動,師必有名。議之者,頗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故有一戎
而業成王霸,一戰而禍及危亡。興滅之由何申?逆順之要安在?
臣聞:天下雖興,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主也。
祭公曰:「先王耀德不觀兵。」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
則不好之明訓也。《傳》曰:「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修
文,猶立司馬之官;六軍之眾,以時教戰:斯又不忘之明訓也。然則君天下者,不
可去兵也,不可黷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逆順之要,大略有三,而
兵之名隨焉。夫興利除害,應天順人,不為名屍,義然後動,謂之義兵。相時觀釁,
取亂侮亡,不為禍先,敵至而應,謂之應兵。恃力宣驕,作威逞欲,輕人性命,貪
人土田,謂之貪兵。兵貪者亡,兵應者強,兵義者王。王之兵,無敵於天下也,故
有徵無戰焉。強之兵,先弱敵而後戰也,故百戰百勝焉。亡之兵,先自敗而後戰也,
故勝與不勝,同歸於亡焉。然歷代君臣,禍於本末:聞王者之無敵,則思耀武,是
獲一兔而欲守株也。見亡者之自敗,則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曾不知無敵
者根於義,自敗者本於貪;而欲歸咎於兵,責功於武,不其惑歟!興廢之由,逆順
之要,昭然可見,唯陛下擇之。
策林四十四
銷兵數(省軍費,在斷召募、除虛名。)
臣伏見自古以來,軍兵之眾,資糧之費,未有如今日者。時議者皆患兵之眾,
而不知眾之由,皆欲兵之銷,而不得銷之術。故散之則軍情怨而戎心啟,聚之則財
用竭而人力疲。為日既深,其弊亦甚。臣以為銷兵省費者,在乎斷召募、去虛名而
已。伏以貞元軍興以來,二十餘年,陛下念其勞效,故不可散棄;幸以時無戰伐,
又焉用增加?臣竊見當今募新兵,占舊額,張虛簿,破見糧者,天下盡是矣。斯則
致眾之由,積費之本也。今若去虛名,就實數,則一日之內,十已減其二三矣。若
使逃不補、死不填,則十年之間,十又銷其三四矣。故不散棄之,則軍情無怨也;
不增加之,則兵數自銷也。去虛就實,則名不詐,而用不費也。故臣以為銷兵之方、
省費之術,或在於此。唯陛下詳之。
策林四十五
復府兵,置屯田(分兵權、存戎備、助軍食。)
夫欲分兵權、存戎備、助軍食,則在乎復府兵、置屯田而已。昔高祖始受隋禪,
太宗既定天下,以為兵不可去、農不可廢;於是,當要沖以開府,因隙地以營田。
府有常官,田有常業。俾乎時而講武,歲以勸農。分上下之番,遞勞逸之序。故有
虞則起為戰卒,無事則散為農夫。不待征發,而封域有備矣;不勞饋餉,而軍食自
充矣。此亦古者尉候之制,兵賦之義也。況今關畿之內,鎮壘相望,皆仰給於縣官,
且無用於戰伐。若使反兵於舊府,興利於廢田,張以簿書,頒其廩積;因其卒也,
安之以田宅;因其將也,命之以府官。始復於關中,稍置於天下。則兵權漸分,而
屯聚之弊日銷矣;戎備漸修,而訓習之利日興矣;軍食漸給,而飛挽之費日省矣。
一事作而三利立。唯陛下裁之。
策林四十六
選將帥之方
臣聞:君明則將賢,將賢則兵勝。故有不能理兵之將,而無不可勝之兵;有不
能選將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將。是以君功見於選將,將功見於理兵者也。然則選將
之術,在乎因人之耳而聽之,因人之目而視之,因人之好惡而取捨之。故明王之選
將帥也,訪於眾,詢於人。若十人愛之,必十人之將也;百人悅之,必百人之將也;
千人悅之,必千人之將也;萬人伏之,必萬人之將也。臣以為賢愚之際,優劣之間,
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策林四十七
御功臣之術
臣聞: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審其罪而糾之以法。限之以爵,
故爵加而知榮矣;糾之以法,故法行而知恩矣。恩榮並加,畏愛相濟,下無貳志,
上無疑心:此明王所以念功勞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則無厭之心生矣;
雖極人臣之位,而不知榮也。若不糾之以法,則不忌之心啟矣;雖竭人主之寵,而
不知恩也。恩榮不知,畏愛不立,而望奉上之心盡,念功之道全,或難矣。故《傳》
曰:「報者倦矣,施者未厭。」此猶爵無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察之。
策林四十八
御戎狄(征歷代之策,陳當今之宜。)
問:戎狄之患久矣,備御之略多矣。故王恢陳征討之謀,賈生立表餌之術,婁
敬興和親之計,晁錯建農戰之策。然則古今異道,利害殊宜;將欲采之,孰為可者?
又問:今國家北虜款誠,南夷請命;所未化者,其唯西戎乎?討之則疲頓師徒,舍
之則侵軼邊鄙,許和親則啟貪而厚費,約盟誓則飾詐而不誠。今欲遏彼虔劉,化其
桀騖;來遠人於朔漠,復舊土於河湟:上策遠謀,備陳本末。
臣聞:戎狄者,一氣所生,不可翦而滅也;五方異族,不可臣而畜也。故為侵
暴之患久矣,而備御之略亦多矣。考其要者,大較有四焉。若乃選將練兵,長驅深
入之謀,自王恢始。建以三表,誘以五餌之術,自賈誼始。厚以賂遺,結以和親之
計,自婁敬始。徙人實邊,勸農教戰之策,自晁錯始。然則,用王恢之謀,則殫財
耗力,罷竭生人,禍竭兵連,功不償費:故漢武悔焉,而下哀痛之詔也。用賈誼之
術,則羌胡之耳目心腹,雖誘而荒矣;而華夏之財力風教,亦隨而弊矣:故漢文知
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婁敬之計,則啟寵納侮,厚費偷安;雖侵略之患暫寧,而和好
之約屢背:故漢氏四代為匈奴所欺也。用晁錯之策,則邊人有安土之惠,未免攻戰
之勞;匈奴無得志之虞,亦絕歸心之望:故漢武猶病之,有廣武之役也。是以,討
之以兵,不若誘之以餌;誘之以餌,不若和之以親;和之以親,不若備之有素:斯
皆前代已驗之事,可覆而視也。以今參古,棄短取長,亦可擇而用焉。
然臣終以為近算淺圖,非帝王久遠安邊之上策。何者?臣觀前代:若政成國富,
德盛人安;則雖六月有北伐之師,不足憂也。若政缺國貧,德衰人困;則雖一時無
南牧之馬,不足慶也。何則?國富則師壯,師壯則令嚴;人安則心固,心固則思理:
如此久久,則天子之守,不獨在於諸侯,將在於四夷矣;則暫雖有事,何足憂矣?
若國貧則師弱,師弱則不虞;人困則心離,心離則思亂:如此久久,則天子之憂,
不獨在於邊陲,或在於蕭牆矣;則暫雖無事,何足慶焉?
蓋古之王者,慶在本而不在末,憂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國家柔中懷外,近悅遠
來,北虜向風,南蠻底貢;所未化者,其餘幾何?伏願陛下:畜之如犬羊,視之如
蜂蠆;不以士馬強而才力盛,恃之而務戰爭;不以亭障靜而煙塵銷,輕之而去守備。
但且防其侵軼,遏其虔劉,去而勿追,來而勿縱,而已。然後略四子之小術,弘三
王之大猷,以政成德盛為圖,以人安師壯為計。故德盛而日聞則服,服必懷柔;師
壯而時動則威,威必震詟。夫然可以不縻財用,不煩師徒,不盟誓而外成,不和親
而內附。如此,則四海之內,五年之間,要荒未服之戎,必匍匐而來;河隴已侵之
地,庶從容以歸。上策遠謀,不出於此矣。
策林四十九
備邊、並將、置帥
臣伏見方今備邊之計,未得其宜。何則?京西之兵,其數頗眾,城堡甚備,器
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奪攘則可矣。若犬戎大至,長驅而來;臣恐將卒雖多,無
能抗者。今所以軫陛下慮者,豈非此乎?其所以然者,蓋由鎮壘太多,主將太眾故
也。夫鎮多則兵散,兵散則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濟矣;將眾則心異,心異則勝不相讓
而敗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誰肯當之?今若合之為五將,統之以一帥:將合則戮力,
帥一則同心。仍使均握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功罪,必待賞罰;然後據便宜之地,
扼要害之沖,以逸待勞,以寡制眾:則雖黠虜,無能為也。臣又以為:自古及今,
有不能守塞之兵,而無不可守之塞;有不能備戎之將,而無不可備之戎。故曰:十
圍之木,持千鈞之屋,得其宜也;五寸之關,能制其開闔,居其要也。伏惟陛下握
戎之要,操塞之關,則西垂之憂,可以少息矣。
策林五十
議守險(德與險兼用。)
問:《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記》曰:「在德不在險。」然則
用之則乖在德之訓,棄之則違守國之誡。二義相反,其旨何從?
又問:以山河為寶者,萬夫不能當也;以道德為藩者,四夷為之守也。何則?
苗恃洞庭,負險而亡;漢都天府,用險而昌:又何故也?今欲鑒昌亡,審用舍,復
何如哉?
臣聞:《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齊得十
二,而霸諸侯:蓋恃險之論,興於此矣。《史記》曰:「在德不在險。」《傳》曰:
「九州之險,是不一姓。」蓋棄險之議,生於此矣。臣以為險之為用,用舍有時:
恃既失之,棄亦未為得也。何者?夫險之為利大矣,為害亦大矣。故天地閉否,守
之則為利;天地交泰,用之則為害。蓋天地有常險,而聖人無常用也。然則以道德
為藩,以仁義為屏,以忠信為甲胄,以禮法為干櫓者:教之險,政之守也。以城池
為固,以金革為備,以江河為襟帶,以丘陵為咽喉者:地之險,人之守也。王者之
興也,必兼而用之。
昔漢高帝除害興利,以安天下。自謂德不及於周,而賢於秦;故去洛之易,即
秦之險,建都創業,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紂、三苗之徒,負大河,憑
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專恃其險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
郭,浹辰之間,喪其三都者:是怠棄其險也。由斯而觀之,山河之阻,溝墉之固,
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誡而不可棄也。智以險昌,愚以險亡;昌亡之間,唯陛下能鑒
之。
策林五十一
議封建,論郡縣
問:周制五等,其弊也,王室衰微。秦廢列國,其敗也,天下崩壞。漢封子弟,
其失也,侯王僭亂。何則?為制不同,同歸於弊也。故自古及今,議其是非者多矣。
今若建侯開國,恐失隨時之宜;如制守專城,慮乖稽古之義。考其要旨,其誰可從?
又問:封建之制,肇自黃唐;郡縣之規,始於秦漢:或沿或革,以至國朝。今
欲子兆人,家四海,建不拔之業,垂無疆之休。大鑒興亡,從長而用;無論今古,
擇善而行:侯將守而何先?郡與國而孰愈?具書於策,當舉行之。
臣聞:封建之廢久矣,是非之論多矣。異同之要,歸於三科。或曰:周人制五
等,封親賢;其弊也,諸侯擅戰伐,陪臣執國命。故聞蠶食瓜剖,以至於衰滅也。
而李斯、周青之議,由是興焉。又曰:秦皇廢列國,棄子弟;其敗也,萬民無定主,
九族為匹夫。故魚爛土崩,以至於覆亡也。而曹冏、士衡之論,由是作焉。又曰:
漢氏侯功臣,王同姓;其失也,爵號太尊,土宇太廣。故鴟張瓦解,以至於悖亂也。
而晁錯、主父之計,由是行焉。然則秦懲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漢鑒秦之亡也,
亦矯枉而過正。歷代之說,無出於此焉。以臣所觀,竊謂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何
則?臣聞:王者將欲家四海,子兆人,垂無疆之休,建不拔之業者,在乎操理柄,
立人防,導化源,固邦本而已矣。是故,刑行德立,近悅遠安,恩信推於中,惠化
流於外:如此,則四夷為臣妾,況海內乎?雖置守罷侯,亦無害也。若法壞政荒,
親離賢棄,王澤竭於上,人心叛於下:如此,則九族為讎敵,況天下乎?雖廢郡建
邦,又何益也?故臣以為周之衰滅者,上失其道,天厭其德,非為封建之弊也。秦
之覆亡者,君流其毒,人離其心,非唯郡縣之咎也。漢之禍亂者,寵而失教,立不
選賢,非獨強大之故也。由是觀之,苟固其本,導其源;雖郡與國,俱可理而安矣。
苟逾其防,失其柄;雖侯與守,俱能亂且危矣。伏惟陛下:慮遠憂近,鑒古觀今,
以敦睦親族為先,不以封王為急;以優勸勞逸為念,不以建侯為思;以尊賢寵德為
心,不以開國為意;以安撫黎元為事,不以廢郡為謀:則無疆之休,不拔之業,在
於此矣。況國家之制,垂二百年:法著一王,理經十聖;變革之議,非臣敢知。
策林五十二
議井田阡陌(息游墯,止兼並,實版圖。)
問: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別都鄙之名。其為名制,可得而知乎?其為
功利,可得而聞乎?
又問:自秦壞井田,漢修阡陌,兼並大啟,游墯實繁;雖歷代因循,誠恐弊深
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慮失業而擾人。既廢之甚難,又復之非便。斟酌其道,何
者得中?
臣聞:王者之貴,生於人焉;王者之富,生於地焉。故不知地之數,則生業無
從而定,財征無從而計,軍役無從而平也。不知人之數,則食力無從而計,軍役無
從而均也。不均不平,則地雖廣、人雖多,徒有貴之名,而無富之實。是以先王度
土田之廣狹,畫為夫井;量人戶之眾寡,分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辟
土;邑居足以處眾,人力足以安家。野無余田,以啟專利;邑無余室,以容遊人。
逃刑避役者,往無所之;敗業遷居者,來無所處。於是生業相固,食力相濟。其出
財征也,不待征書而已平矣。其起軍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後天子可以稱萬
乘之貴、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後,厥制崩壞:故井田廢,則游墯之路啟;阡陌作,
則兼並之門開。至使貧苦者無容足立錐之居,富強者專籠山絡野之利。故自秦漢迄
於聖朝,因循未遷,積習成弊。
然臣以為井田者廢之頗久,復之稍難,未可盡行,且宜漸制。何以言之?昔商
鞅開秦之利也,盪然廢之;故千載之間,豪奢者得其計。王莽革漢之弊也,卒然復
之;故一時之間,農商者失其業。斯則不可久廢、不可速成之明驗也。故臣請斟酌
時宜,參詳古制:大抵人稀土曠者,且修其阡陌;戶繁鄉狹者,則復以井田。使都
鄙漸有名,家夫漸有數。夫然,則丘田井邑之地,眾寡相維;門閭族黨之居,有亡
相保。相維則兼並者何所取?相保則游墯者何所容?如此,則庶乎人無浮心,地無
遺力,財產豐足,賦役平均;市利歸於農,生業著於地者矣。
◎ 白居易(十五)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罷校書郎,與元微之將應制舉,退居於上都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成策目七十五門。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應對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餘自以精力所致,不能棄捐,次而集之,分為四卷,命曰《策林》雲耳。
二、策項
臣聞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故億兆之所趨,在一人之所執。是以恭默清凈之政立,則復朴保和;貴德賤財之令行,則上讓下兢;恕已及物之誠著,則蒼生可致於至理;養老敬長之教洽,則皇化可升於太寧。由是言之,蓋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則太平之風,大同之俗,可從容而馴致矣。
臣聞教無常興,亦無常廢,人無常理,亦無常亂。蓋興廢理亂,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君之舉措,為人理亂之源。若一出善言,則天下之人獲其福;一違善道,則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於亂;一念於德,而邦有以漸於興。交應之間,實猶影響。今陛下以懋建皇極為先,則大化不得不流矣;以欽若前訓為本,則大朴不得不復矣;以緝熙庶績為念,則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廟為心,則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措、未復、未敷之問,此乃陛下勞謙之德太過,故不自見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見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聞「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難,終之實難也。陛下又能終之,則太平之風,大同之俗,如指掌耳,豈止化流朴復,刑措教敷而已哉。
㈥ 永樂皇帝有幾個兒子
永樂皇帝有3個兒子。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號「永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軍招降北元乃兒不花,聲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難為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嘉靖時期改廟號成祖,改謚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傳位太子朱高熾。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於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五月,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省當塗縣)的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
㈦ 歷史上廢太子眾多,說說他們都是怎麼「落下馬」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前前後後大概有九十餘位太子,而這九十餘位太子中竟有十餘位太子被廢,這個比例著實高的驚人。而且毋庸置疑,被廢後的太子大多不得善終,實在是古代的高危職業。
這十餘位廢太子中,大多比較有名,諸如隋文帝的太子楊勇、李淵的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等等,但也有幾位廢太子在歷史長河中絲毫沒有存在感。
據史書記載,自清朝「九子奪嫡」之後,雍正時期改為秘密立儲,太子人選要到皇帝臨死或去世才會公布,所以之後的太子全部順利繼位,這極大地消除了帝王更替的隱患,平穩過度,安定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