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腦大全 > 電腦密碼發明人員

電腦密碼發明人員

發布時間:2022-05-17 00:17:42

Ⅰ 電腦的發明者是誰

你好
.
其實電腦的正規名字應該稱為計算機,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

因為當初在香港商人之間被稱為電腦,後引入國內,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名字。

參考資料: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提出程序存儲的是美國的數學家 馮^諾依曼, 在美國陸軍部的資助下,與1943年開始了ENIAC的研製,1946年完成;
一、機械計算機的誕生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 。而在這些思想創意的火花中 ,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則是最耀眼、最奪目的一朵。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夢想而不懈努力著。但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多數試驗性的創造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運: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見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後人在享用這些甜美成果的時候,往往能夠從中品味出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滋味……
1614 年:蘇格蘭人John Napier(1550 ~1617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進行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製作了一個能進行6 位數以內加減法運算,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該裝置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發明計算尺。
1668 年:英國人Samuel Morl(1625 ~1695 年)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運算,最終答案長度可達16位的計算工具。
1822 年:英國人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 ,其設計理論非常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4 年:Babbage 設想製造一台通用分析機,在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序和數據 。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里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 年將操作位數提高到了40 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做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鍾內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 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近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 公司)借鑒Babbage 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用6 周就得出了准確的人口統計數據(如果用人工方法,大概要花10 年時間)。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創辦了IBM 公司的前身。
二、電子計算機問世
在以機械方式運行的計算器誕生百年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計算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器件逐漸演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而機械部件則漸漸處於從屬位置。二者地位發生轉化的時候,計算機也正式開始了由量到質的轉變,由此導致電子計算機正式問世。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國人Lee De Forest 發明電子管,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 年2 月:IBM 公司成立,從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誕生。
1935 年:IBM 推出IBM 601 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鍾內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 。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應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製造了1500 台。
1937 年: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Turing(1912 ~1954 年)出版了他的論文 ,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年:Bell 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 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40 年1 月:Bell 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 和Stibitz 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該機器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 年夏季:Atanasoff 和學生Berry 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 ,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 ,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去的,時鍾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3 年1 月:Mark I 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 英尺長 、5 噸重 、75萬個零部件。該機使用了3304 個繼電器 ,60 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 。程序存儲在紙帶上 ,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Mark I 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 年9 月:Williams 和Stibitz 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 」,後來命名為「ModelⅡ Re-lay Calculator 」的計算機。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它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 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6 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誕生 ,這是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 年,完成於1946 年,負責人是John W.Mauchly 和J.Presper Eckert,重30 噸,用了18000 個電子管,功率25 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三、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盡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范疇,但因其體積大、能耗高、故障多、價格貴,從而制約了它的普及和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
1947 年:Bell 實驗室的William B.Shockley 、 John Bardeen 和Walter H.Brattain 發明了晶體管,開辟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年:劍橋大學的Wilkes 和他的小組製成了一台可以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年: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磁帶上存儲程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 提議建造的。
1950 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 發明了軟磁碟 ,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 。由此開創了存儲時代的新紀元。
1951 年:Grace Murray Hopper 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 年:UNIVAC-1 ——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系統誕生,設計者是J.Presper Eckert 和JohnMauchly 。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志著計算機進入了商業應用時代。
1953 年: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年:IBM 的John Backus 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FORTRAN(FORmula TRANslation) ,1957 年完成。這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7 年:IBM 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式列印機。
四、集成電路為現代計算機鋪平道路
盡管晶體管的採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降低了價格 、減少了故障 ,但離用戶的實際要求仍相距甚遠,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生產性能更強、重量更輕、價格更
低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集成電路的發明解決了這個問題。高集成度不僅使計算機的體積得以減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減少。從此,人們開始製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
1958 年9 月12 日:在Robert Noyce(Intel 公司創始人)的領導下,集成電路誕生 ,不久又發明了微處理器。但因為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鑒了日本公司的技術,所以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因為日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 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但到2001 年,這個專利就失效了。
1959 年:Grace Murray Hopper 開始開發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語言 ,完成於1961 年。
1960 年:ALGOL ——第一個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推出。
1961 年:IBM 的Kennth Iverson 推出APL 編程語言。
1963 年:DEC 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計算機——PDP-8 。
1964 年:IBM 發布PL/1 編程語言。
1964 年:發布IBM 360 首套系列兼容機。
1964 年:DEC 發布PDB-8 小型計算機。
1965 年:摩爾定律發表,處理器的晶體管數量每18 個月增加一倍,價格下降一半。
1965 年:Lofti Zadeh 創立模糊邏輯,用來處理近似值問題。
1965 年:Thomas E.Kurtz 和John Kemeny 完成BASIC(Beginner 』s All-purpose SymbolicIn-struction Code)語言的開發。特別適合計算機教育和初學者使用,得以廣泛推廣。
1965 年:Douglas Englebart 提出滑鼠器的設想,但沒有進一步研究,直到1983年才被蘋果電腦公司大量採用。
1965 年:第一台超級計算機CD6600 開發成功。
1967 年:Niklaus Wirth 開始開發PASCAL 語言,1971 年完成。
1968 年:Robert Noyce 和他的幾個朋友創辦了Intel 公司。
1968 年:Seymour Paper 和他的研究小組在MIT 開發了LOGO 語言。
1969 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計劃開始啟動,這是現代Internet 的雛形。
1969 年4 月7 日:第一個網路協議標准RFC 推出。
1970 年:第一塊RAM 晶元由Intel 推出,容量1KB 。
1970 年:Ken Thomson 和Dennis Ritchie 開始開發UNIX 操作系統。
1970 年:Forth 編程語言開發完成。
1970 年:Internet 的雛形ARPANet 基本完成,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
1971 年11 月15 日:Marcian E.Hoff 在Intel 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含2300個晶體管,字長為4 位,時鍾頻率為108KHz,每秒執行6 萬條指令。
1972 年:1972 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一時期的計算機功能更強,體積更小。此時人們開始懷疑計算機能否繼續縮小,特別是發熱量問題能否解決。同時,人們開始探討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
1972 年:C 語言開發完成。其主要設計者是UNIX 系統的開發者之一Dennis Ritche。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語言,特別受人喜愛。
1972 年:Hewlett-Packard 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2 年4 月1 日:Intel 推出8008 微處理器。
1972 年:ARPANet 開始走向世界,Internet 革命拉開序幕。
1973 年:街機游戲Pong 發布,得到廣泛歡迎。發明者是Nolan Bushnell(Atari 的創立者)。
1974 年:第一個具有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CLIP-4 推出。
五、當代計算機技術漸入輝煌
在此之前,應該說計算機技術還是主要集中於大型機和小型機領域的發展。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的進步,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技術障礙逐漸被突破。特別是在Intel公司發布了其面向個人用戶的微處理器8080 之後,這一浪潮終於洶涌澎湃起來,同時也催生出了一大批信息時代的弄潮兒,如Stephen Jobs(史締芬•喬布斯)、Bill Gates(比爾•蓋茨)等 ,至今他們對整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時段,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應用與發展,計算機真正開始改變我們的生活。
1974 年4 月1 日:Intel 發布其8 位微處理器晶元8080 。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完成了第一個在MIT(麻省理工學院)的Altair 計算機上運行的BASIC 程序。
1975 年:Bill Gates 和Paul Allen 創辦Microsoft 公司(現已成為全球最大、最成功的軟體公司)。3 年後就收入50 萬美元,員工增加到15 人。1992 年達28 億美元,1 萬名雇員。1981年Microsoft為IBM 的PC 機開發操作系統,從此奠定了在計算機軟體領域的領導地位。
1976 年:Stephen Wozinak 和Stephen Jobs 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Ⅰ計算機。
1978 年6 月8 日:Intel 發布其16 位微處理器8086 。1979 年6 月又推出准16 位的8088 來 滿足市場對低價處理器的需要,並被IBM 的第一代PC 機所採用。該處理器的時鍾頻率為4.77MHz 、8MHz和10MHz,大約有300 條指令,集成了29000 個晶體管。
1979 年:低密軟磁碟誕生。
1979 年:IBM 公司眼看個人計算機市場被蘋果等電腦公司佔有,決定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 。為了盡快推出自己的產品,IBM 將大量工作交給第三方來完成(其中微軟公司就承擔了操作系統的開發工作 ,這同時也為微軟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於1981 年8 月12 日推出了IBM-
PC 。
1980 年:「只要有1 兆內存就足夠DOS 盡情表演了」,微軟公司開發DOS 初期時說 。今天來聽這句話有何感想呢?
1981 年:Xerox 開始致力於圖形用戶界面、圖標、菜單和定位設備(如滑鼠)的研製 。結果研究成果為蘋果所借鑒,而蘋果電腦公司後來又指控微軟剽竊了他們的設計,開發了Windows 系列軟體。
1981 年8 月12 日:MS-DOS 1.0 和PC-DOS 1.0 發布。Microsoft 受IBM 的委託開發DOS 操作系統,他們從Tim Paterson 那裡購買了一個叫86-DOS 的程序並加以改進。由IBM 銷售的版本叫PC-DOS,由Microsoft 銷售的叫MS-DOS 。Microsoft 與IBM 的合作一直到1991 年的DOS 5.0 為止。最初的DOS 1.0非常簡陋,每張盤上只有一個根目錄,不支持子目錄,直到1983 年3 月的2.0 版才有所改觀。MS-DOS在1995 年以前一直是與IBM-PC 兼容的操作系統,Windows 95 推出並迅速佔領市場之後,其最後一個版本命名為DOS 7.0 。
1982 年:基於TCP/IP 協議的Internet 初具規模。
1982 年2 月:80286 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 、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B 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 萬條指令、集成了13.4 萬個晶體管。
1983 年春季:IBM XT 機發布,增加了10MB 硬碟、128KB 內存、一個軟碟機、單色顯示器、一台列印機、可以增加一個8087 數字協處理器。當時的價格為5000 美元。
1983 年3 月:MS-DOS 2.0 和PC-DOS 2.0 增加了類似UNIX 分層目錄的管理形式。
1984 年: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伺服器發布,互聯網上有1000 多台主機運行。
1984 年底:Compaq 開始開發IDE 介面,能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性能更好的EIDE 介面。
1985 年:Philips 和SONY 合作推出CD-ROM 驅動器。
1985 年10 月17 日:80386 DX 推出 。時鍾頻率達到33MHz 、可定址1GB 內存 、每秒可執行600萬條指令、集成了275000 個晶體管。
1985 年11 月:Microsoft Windows 發布。該操作系統需要DOS 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 ,以致被蘋果控告,該訴訟到1997 年8 月才終止。
1985 年12 月:MS-DOS 3.2 和PC-DOS 3.2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3.5 英寸磁碟的系統,但只支持到720KB,3.3 版才支持1.44MB 。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發布。
1988 年:EISA 標准建立。
1989 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 雛形。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 的發展。
1989 年3 月:EIDE 標准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 的硬碟,能達到33.3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 所採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 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的時鍾頻率達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該標准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KB/sec 的傳輸率。
1991 年:ISA 標准發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發布。為了促進OS/2 的發展,Bill Gates 說DOS5.0 是 DOS 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 在DOS 上合作的終結。
1992 年:Windows NT 發布,可定址2GB 內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發布。
1993 年:Internet 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年:經典游戲Doom 發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 多萬個晶體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 ~66MHz 、每秒鍾執行1 億條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標准2 發布,要求CD-ROM 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發布90 ~100MHz Pentium 處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時戰略游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發布133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純32 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Windows 95 發布。該操作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 ,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發布,主頻可達200MHz 、每秒可執行4.4 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發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 的瀏覽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發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處理器,集成了310 ~330 萬個晶體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游戲軟體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發布Pentium MMX CPU,處理器的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發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發布233MHz Pentium MMX 。
1998 年2 月:Intel 發布333MHz Pentium Ⅱ處理器,採用0.25 μm 工藝製造,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減少了發熱量。
1998 年6 月25 日:Microsoft 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 年1 月25 日:Linux Kernel 2.2.0 發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 年2 月22 日:AMD 公司發布K6-3 400MHz 處理器。
1999 年7 月:Pentium Ⅲ發布,最初時鍾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採用0.25μm 工藝製造,支持SSE 多媒體指令集,集成有512KB 以上的二級緩存。
1999 年10 月25 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 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的Coppermine 晶元內核尺寸進一步縮小,雖然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On-Die L2 Cache ,內建2800萬個晶體管,但其尺寸卻只有106 平方毫米。
2000 年3 月:Intel 發布代號為「Coppermine 128 」的新一代的Celeron 處理器。新款Celeron 與老Celeron 處理器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採用了與新P Ⅲ處理器相同的Coppermine核心及同樣的FC-PGA封裝方式,同時支持SSE 多媒體擴展指令集。
2000 年4 月27 日:AMD 宣布正式推出Duron 作為其新款廉價處理器的商標,並以此准備在低端向Intel 發起更大的沖擊,同時,面向高端的ThunderBird 也在其後的一個月間發布。
2000 年7 月:AMD 領先Intel 發布了1GHz 的Athlon 處理器,隨後又發布了1.2GMHz Athlon處理器。
2000 年7 月:Intel 發布研發代號為Willamette 的Pentium 4 處理器,管腳為423 或478根,其晶元內部集成了256KB 二級緩存,外頻為400MHz,採用0.18 μm 工藝製造 ,使用SSE2指令集,並整合了散熱器,其主頻從1.4GHz 起步。
2001 年5 月14 日,AMD 發布用於筆記本電腦的Athlon 4 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0.18 微米工藝造,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00MHz,有256KB 二級緩存和128KB 一級緩存。
2001 年5 月21 日 ,VIA 發布C3 出處理器 。該處理器採用 0.15 微米工藝製造(處理器核心僅為2mm 2 ), 包括192KB 全速緩存(128KB 一級緩存、64KB 二級緩存),並採用Socket370 介面。支持133MHz 前端匯流排頻率和3DNow!、MMX 多媒體指令集。
2001 年8 月15 日,VIA 宣布其兼容DDR 和SDRAM 內存的P4 晶元組P4X266 將大量出貨。該晶元組的內存帶寬達到4GB,是i850 的兩倍。
2001 年8 月27 日,Intel 發布主頻高達2GHz 的P4 處理器。每千片的批發價為562 美元。

祝順利,如有幫助,還望及時採納.

Ⅱ 計算機史著名人物及貢獻,要詳細,拜託了。

1、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

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馮·諾依曼的主要貢獻就是提出並實現了「存儲程序」的概念。由於指令和數據都是二進制碼,指令和操作數的地址又密切相關,因此,,當初選擇這種結構是自然的。但是,這種指令和數據共享同一匯流排的結構,使得信息流的傳輸成為限制計算機性能的瓶頸,影響了數據處理速度的提高。

在這篇論文里,范內瓦提出的諸多理論預測了二戰後到現在幾十年計算機的發展,許多後來的計算機領域先驅們都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後來的滑鼠,超文本等計算機技術的創造都是基於這篇具有理論時代意義的論文。

Ⅲ 誰是第一個發明密碼的人

公元前405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已進入尾聲。斯巴達軍隊逐漸占據了優勢地位,准備對雅典發動最後一擊。這時,原來站在斯巴達一邊的波斯帝國突然改變態度,停止了對斯巴達的援助,意圖是使雅典和斯巴達在持續的戰爭中兩敗俱傷,以便從中漁利。在這種情況下,斯巴達急需摸清波斯帝國的具體行動計劃,以便採取新的戰略方針。正在這時,斯巴達軍隊捕獲了一名從波斯帝國回雅典送信的雅典信使。斯巴達士兵仔細搜查這名信使,可搜查了好大一陣,除了從他身上搜出一條布滿雜亂無章的希臘字母的普通腰帶外,別無他獲。情報究竟藏在什麼地方呢?斯巴達軍隊統帥萊桑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那條腰帶上,情報一定就在那些雜亂的字母之中。他反復琢磨研究這些天書似的文字,把腰帶上的字母用各種方法重新排列組合,怎麼也解不出來。最後,萊桑德失去了信心,他一邊擺弄著那條腰帶,一邊思考著弄到情報的其他途徑。當他無意中把腰帶呈螺旋形纏繞在手中的劍鞘上時,奇跡出現了。原來腰帶上那些雜亂無章的字母,竟組成了一段文字。這便是雅典間諜送回的一份情報,它告訴雅典,波斯軍隊准備在斯巴達軍隊發起最後攻擊時,突然對斯巴達軍隊進行襲擊。斯巴達軍隊根據這份情報馬上改變了作戰計劃,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擊毫無防備的波斯軍隊,並一舉將它擊潰,解除了後顧之憂。隨後,斯巴達軍隊回師征伐雅典,終於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雅典間諜送回的腰帶情報,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碼情報,具體運用方法是,通信雙方首先約定密碼解讀規則,然後通信—方將腰帶(或羊皮等其他東西)纏繞在約定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書寫。收信—方接到後,如不把腰帶纏繞在同樣長度和粗細的木棍上,就只能看到一些毫無規則的字母。後來,這種密碼通信方式在希臘廣為流傳。現代的密碼電報,據說就是受了它的啟發而發明的。 !

密碼有什麼作用呢?

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問題。這點與任何密碼發明的初衷都完全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被別人奪走。

在網路興起的時代,密碼也深入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已經不在是通訊專用的東西了。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不便!

我們生活中的密碼?
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密碼可分大致二類

暗語

許可權

Ⅳ 電腦是哪國人發明的,發明的人是誰

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電機學院,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許多來賓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這里,因為他們要參加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的揭幕典禮。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外形奇怪、渾身閃閃發光的龐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現代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這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達170平方米,重達30噸。在揭幕儀式上,「埃尼阿克」為來賓表演了它的「絕招」----—分別在1秒鍾內進行了5000次加法運算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繼電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來賓們喝彩不已。然而誰又知道,在這個龐然大物誕生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之傾注了無數的心血! 戰火催生的龐然大物 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盡管只有60年的時間,但它的誕生卻是人類數百年努力的積累。早在17世紀,一批歐洲數學家就已開始研製計算機。1642年,為了協助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年僅19歲的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鍾表齒輪式機械計算機,但僅能做加減法運算。在此基礎上,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於1678年發明了可做乘除運算的計算機。但這些機械計算機的性能過於落後,遠遠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一百多年後,英國數學家巴貝奇於1822年設計出了一種更為先進的計算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巴貝奇的設計根本無法實現。 此後一百年間,人類在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戰爆發後,美國陸軍軍械部為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極為繁重的計算任務令那裡的研究人員大傷腦筋。盡管實驗室僱用了200多名計算快手,還是捉襟見肘。他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計算機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學院的莫克利博士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他的設想吸引了陸軍軍械部,他們立即要求莫爾學院擬定一份研製計劃。 按照科學家們的估計,製造一台電子計算機所需的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因此遭到了軍方內部很多人的堅決反對。眼看研製電子計算機的計劃就要夭折,美國著名數學家維伯倫博士堅定地站到了支持者的行列里,他最終說服了美國軍方。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研製,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終於在1946年2月14日問世。而它的開發經費幾經追加,最後達到48萬美元。 這台名為「埃尼阿克」的電子計算機,如今看來簡直就是一個怪物。其內部有成千上萬個電子管、二極體、電阻器等元件,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在機器表面,則布滿電表、電線和指示燈。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它的耗電量超過174千瓦小時,據說在使用時全鎮的電燈都會變暗;而且它的電子管平均每隔15分鍾就要燒壞一隻,科學家們不得不滿頭大汗地不停更換。然而,「埃尼阿克」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計算的20萬倍、繼電器計算機的1000倍。美國軍方也從中嘗到了甜頭,因為它計算炮彈彈道只需要3秒鍾,而在此之前,則需要200人手工計算兩個月。除了常規的彈道計算外,它後來還涉及諸多的科研領域,曾在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0月2日,「埃尼阿克」宣告「退役」後,被陳列在華盛頓的一家博物館里。 三台電子計算機競爭「世界第一」頭銜 有趣的是,對於「埃尼阿克」頭上的光環,多年來始終存有爭議。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1943年研製出來的「巨人」計算機才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只不過它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解密了相關檔案,人們才對這一內幕有所了解。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破譯德國人的一種機械式密碼,英國情報機關與數學、電子學專家合作,於1943年研製出了一種大型電子運算裝置,並稱其為「巨人」機。在「巨人」機發明前,英國破譯德軍的高級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巨人」機後則僅需6至8小時,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大大加快了納粹德國敗亡的進程。出於戰爭的需要,英國將其視為「超級機密」。據說為保守秘密,英國不惜將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後秘密銷毀。不過也有人認為,「巨人」機還算不上真正的電子計算機,而是介於繼電器計算機與現代電子計算機之間。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美籍保加利亞人、物理學家阿塔納索夫才是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早在1939年12月,他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由於當時正值二戰,他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公布資料。盡管眾說紛紜,「埃尼阿克」仍然是多數人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60年前的情人節也因此被永遠載入了人類發明史冊。 電子計算機因總統大選一夜成名 「埃尼阿克」誕生之初,由於它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廣泛應用。直到1951年,莫克利和埃克特在「埃尼阿克」基礎上研製出了UNIVAC(通用自動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才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社會。不久,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又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1952年,適逢美國大選。為了對選舉資料進行處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租用UNIVAC,用來預測大選結果。選舉結束後僅僅45分鍾,UNIVAC就計算出艾森豪威爾將以438票的絕對優勢贏得勝利。但在選舉前,幾乎所有的專家和媒體都預測競選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對於計算機的預測結果,廣播公司拒絕報道。工程師們只好重新計算,但該計算機仍堅持艾森豪威爾將大獲全勝。當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後,所有的人都驚呆了:艾森豪威爾實際得票為442票, UNIVAC的預測只有不到1%的誤差率!從此,整個世界開始對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有了新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從那時起到今天,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它不但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導著當今信息社會的發展。毫無疑問,電子計算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如今,它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將在未來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滿意請採納

Ⅳ 計算機密碼發明人去世昰誰

計算機密碼的發明人是喬布。

Ⅵ 電腦的發明人是誰

霍華德·艾肯 而蘋果電腦的發明人是斯蒂夫·沃茲尼克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雖然著名科學家約翰·紐曼(John von Neumann;譯註:一般常音譯為「馮紐曼」)以縱橫科學界的才華,經常被後人稱為「現代電腦之父」;然而,馮紐曼?K不是真正的現代電腦發明者。這份榮耀應該歸於設計?K建造了第一部數位式電子計算機的兩個人——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們在短短三年之間建造出第一部電腦、以及在往後30年間為名譽而奮斗的傳奇,是一個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遺憾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上計算機課,很可能老師會這樣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亞克」出現以後的第二年,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但是專利卻遲遲於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專利局對他們「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提法還有懷疑。而且在專利公布以後,美國漢尼韋公司仍不向專利人購買專利就進行生產,為此公司遭到了違犯專利法的控告。 但是漢尼韋公司不服,他們認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不是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納索夫。於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經過125 次開庭審理,最後於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徹利和埃卡特基沒有發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是利用了阿坦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阿坦諾索夫是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工作的一位物理學家。研究中繁重的計算過程使他備嘗艱苦,於是決心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因為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縈繞心頭,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感到心情沮喪,就開車到伊里諾斯州一家路邊小酒店裡去喝酒解悶兒。他一連喝了兩杯酒之後,腦子里忽然閃現出用電容器作記憶元件再生記憶的方法,並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現在稱之為「邏輯電路」的概念。從這個獨創性的思路出發,又經過兩年時間的刻苦研究和實驗,終於在1939年12月製成了以二進制邏輯運算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依阿華大學沒有申請專利,後來也沒有公布資料,至於這台「已經製成」了的電腦都干過什麼活兒,更沒人知道。 由於侵犯專利權而引起的官司,又引發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究竟是誰發明的爭執。經過法庭多次調查核實,終於證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應該屬於阿坦納索夫。為此,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決定授予他最高榮譽:HOLLEY獎章。 盡管許多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電影和「野史」中經常提起美軍曾經使用剛剛發明的電子計算機破譯過德軍和日軍的密電碼,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這樣一件事情,還沒有由國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檔案可資依據;第二,即便二戰中果然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作依據。因此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不是真正建造起來並正式使用過,建在什麼地方,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 1940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9 月17日前務必摧毀英國空軍。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小的代價,戰勝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終於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帥憑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呢?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無法解釋的怪謎:因為在不列顛空戰取得空前大勝利的幾天之後,頭號功臣道丁元帥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軍元帥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強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來,當時英國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道丁就是依靠這宗「法寶」,方才成功地破譯了希特勒引以為驕傲的由密碼機發出的絕密密碼,掌握了德軍司令部的重大軍事計劃,從而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偉大勝利。為了不讓希特勒得知英國擁有電子計算機,道丁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這一秘密呢?原來,英國的情報部門有一條極為嚴格的規定:凡是機密,任何人在30年之內都不許泄露。正是由於這條規定,使得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榮譽落到了美國人的頭上,時間也被推遲了好幾年,而發明者卻連姓名也沒有流傳下來。 當然,這一類「野史」說法很多,流傳得也很廣,甚至於有人說德軍也在更早的時間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沒有合法文件加以證明的傳說,永遠只能停留在傳說的階段,而無法得到人們特別是科學界的認可。 但是阿坦納索夫在1939年製造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卻是經過美國法院慎重調查以後得出來的結論,應該說還是比較可靠甚至是具有權威性的。阿坦納索夫所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沒有公布資料,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由英國無名英雄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模樣,更是誰也無法推測。由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卻是有資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機」:全機共用了電子管18000 個,耗電量150 千瓦/ 時,佔地面積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層樓房那樣高大,但是運算速度每秒鍾卻只有5000次。而且輸入的計算程序十分繁復,又長又多的打孔卡,能把專家的腦袋都搞疼。一旦出了問題,則專家們從樓下跑到樓上,又從樓上跑到樓下,忙得滿頭大汗,還很難診斷出毛病在哪裡。 當年的巨型計算機,耗資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於大數字的繁復計算,例如天文數字的計算和破譯密電碼的計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譯為「電子計算機」,應該說是十分貼切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由誰發明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從桌面辦公系統向家庭生活普及,從成年人向少年兒童普及。生活中,懂電腦、能熟練操作電腦的少年朋友也越來越多,但是,要追溯電腦產生的淵源,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嗎?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動電腦於1944年誕生於哈佛大學。製造這台電腦的人是哈佛大學的艾壩教授和國際事業機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師。這台電腦被稱作「哈佛電腦一號」,它能保留23位數的和,在4秒鍾內算出積。但是,這台電腦主體是電器零件和機械零件,而沒有電子零件,直到1946年後,才誕生了第一代電腦——電子管計算機。發展至今,它已經連續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五代了。

Ⅶ 電腦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發明者是誰

一般認為,第一台計算機是美國的ENIAC,但也有人認為是英國的「科洛薩斯」,以下是相關資料。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叫 ENIAC(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的簡稱,英文全稱為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於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宣告誕生。

研製電子計算機的想法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期間。當時激戰正酣,各國的武器裝備跟現在比差遠了,佔主要地位的戰略武器就是飛機和大炮,哪有什麼「飛毛腿」導彈、「愛國者」防空導彈、「戰斧式」巡航導彈,因此研製和開發新型大炮和導彈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為此美國陸軍軍械部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設立了「彈道研究實驗室」。

美國軍方要求該實驗室每天為陸軍炮彈部隊提供6張火力表以便對導彈的研製進行技術鑒定。千萬別小瞧了這區區6張火力表,它們所需的工作量大得驚人!事實上每張火力表都要計算幾百條彈道,而每條彈道的數學模型你知道是什麼嗎?一組非常復雜的非線性方程組。這些方程組是沒有辦法求出准確解的,因此只能用數值方法近似地進行計算。

但即使用數值方法近似求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當時的計算工具,實驗室即使僱用200多名計算員加班加點工作也大約需要二個多月的時間才能算完一張火力表。在「時間就是勝利」的戰爭年代,這么慢的速度怎麼能行呢?恐怕還沒等先進的武器研製出來,敗局已定。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當時任職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希利(John Mauchly)於 1942年提出了試制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初始設想——「高速電子管計算裝置的使用」,期望用電子管代替繼電器以提高機器的計算速度。

美國軍方得知這一設想,馬上撥款大力支持,成立了一個以莫希利、埃克特(Eckert)為首的研製小組開始研製工作、預算經費為1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要不是為了戰爭,誰能捨得出這么大的錢!雖說戰爭萬惡,但未始不偶爾促進科技的發展。

讓研製工作十分幸運的是,當時任彈道研究所顧問、正在參加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數學家馮·諾依曼(v·n weumann,美籍匈牙利人)帶著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遇到的大量計算問題,在研製過程中期加入了研製小組。他對計算機的許多關鍵性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而保證了計算機的順利問世。

.雖然ENIAC體積龐大,耗電驚人,運算速度不過幾千次(現在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最快每秒運算達萬億次!),但它比當時已有的計算裝置要快1000倍,而且還有按事先編好的程序自動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數據的功能。ENIAC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從此科學計算的大門也被打開了。

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在哪裡?很多人會回答誕生在美國,並且會認為1946年2月14日在費城開始運行的ENIAC計算機(電子數字式積分器和計算機)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然而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台計算機的誕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其官方文件中僅稱它是世界「第一台全電子數字計算機」,為什麼它的主人不稱它是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呢?

1997年10月21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開始舉辦一個有關二戰期間破譯密碼的展覽,展覽中赫然出現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科洛薩斯』」的字樣。據稱,「科洛薩斯」比ENIAC計算機問世早兩年多,在二戰期間曾破譯了大量德軍機密,戰爭結束後,它被秘密銷毀了。

11月14日,記者驅車來到「科洛薩斯」計算機當年的服役地點、倫敦以北約80公里處的布萊奇利園區,在那裡采訪了布萊奇利園區基金會主任托尼·塞爾先生。布萊奇利園區是二戰期間英國主要密碼破譯力量所在地,目前已辟為一個戰爭博物館。

塞爾先生並不急於向記者介紹「科洛薩斯」計算機,而是先向記者介紹了很多二戰期間盟軍與德、意、日軍之間破譯密碼的斗爭。在一台從德軍那裡繳獲的「洛倫茨」加密機旁,塞爾先生講述了這種加密機的故事。「洛倫茨」加密機是二戰後期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軍高級將領之間通信用的主要加密機,破譯經它加密過的密碼難度非常大,希特勒至死都認為「洛倫茨」是不可戰勝的。

研製「科洛薩斯」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破譯經「洛倫茨」加密機加密過的密碼。塞爾先生說:「使用其他手段破譯這種密碼需要6至8個星期,而使用『科洛薩斯』計算機則僅需6至8小時,因而自它投入使用後,德軍大量高級軍事機密很快被破譯,盟軍如虎添翼。」

「科洛薩斯」計算機是1943年3月開始研製的,同年底運到布萊奇利園區。19 44年1月10日,「科洛薩斯」計算機開始運行。

塞爾先生帶領記者來到一處很不起眼的建築中,在那裡記者見到了尚未完工的「科洛薩斯」計算機的復製品。塞爾先生向記者出示了照片、圖表等有關原始資料,並指出,「科洛薩斯」計算機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它原先屬於高級軍事機密,直到70年代有關材料才逐漸解密,而且二戰期間研製的10台同類計算機在戰爭結束後均被秘密銷毀。他說:「『科洛薩斯』計算機作為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地位已被逐漸公認。」

「科洛薩斯」計算機呈長方體狀,長4.9米,寬1.8米,高 2.3米,重約4噸。它的主體結構是兩排機架,上面安裝了2500個大小形狀如同電燈泡的電子管。它利用打孔紙帶輸入信息,由自動打字機輸出運算結果,每秒可處理5000個字元。它的耗電量為4500瓦

Ⅷ 電腦的發明人是誰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雖然著名科學家約翰·紐曼(John von Neumann;譯註:一般常音譯為「馮紐曼」)以縱橫科學界的才華,經常被後人稱為「現代電腦之父」;然而,馮紐曼?K不是真正的現代電腦發明者。這份榮耀應該歸於設計?K建造了第一部數位式電子計算機的兩個人——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們在短短三年之間建造出第一部電腦、以及在往後30年間為名譽而奮斗的傳奇,是一個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遺憾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上計算機課,很可能老師會這樣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亞克」出現以後的第二年,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但是專利卻遲遲於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專利局對他們「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提法還有懷疑。而且在專利公布以後,美國漢尼韋公司仍不向專利人購買專利就進行生產,為此公司遭到了違犯專利法的控告。
但是漢尼韋公司不服,他們認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不是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納索夫。於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經過125 次開庭審理,最後於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徹利和埃卡特基沒有發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是利用了阿坦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阿坦諾索夫是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工作的一位物理學家。研究中繁重的計算過程使他備嘗艱苦,於是決心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因為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縈繞心頭,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感到心情沮喪,就開車到伊里諾斯州一家路邊小酒店裡去喝酒解悶兒。他一連喝了兩杯酒之後,腦子里忽然閃現出用電容器作記憶元件再生記憶的方法,並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現在稱之為「邏輯電路」的概念。從這個獨創性的思路出發,又經過兩年時間的刻苦研究和實驗,終於在1939年12月製成了以二進制邏輯運算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依阿華大學沒有申請專利,後來也沒有公布資料,至於這台「已經製成」了的電腦都干過什麼活兒,更沒人知道。
由於侵犯專利權而引起的官司,又引發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究竟是誰發明的爭執。經過法庭多次調查核實,終於證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應該屬於阿坦納索夫。為此,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決定授予他最高榮譽:HOLLEY獎章。
盡管許多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電影和「野史」中經常提起美軍曾經使用剛剛發明的電子計算機破譯過德軍和日軍的密電碼,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這樣一件事情,還沒有由國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檔案可資依據;第二,即便二戰中果然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作依據。因此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不是真正建造起來並正式使用過,建在什麼地方,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
1940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9 月17日前務必摧毀英國空軍。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小的代價,戰勝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終於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帥憑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呢?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無法解釋的怪謎:因為在不列顛空戰取得空前大勝利的幾天之後,頭號功臣道丁元帥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軍元帥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強令退休。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來,當時英國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道丁就是依靠這宗「法寶」,方才成功地破譯了希特勒引以為驕傲的由密碼機發出的絕密密碼,掌握了德軍司令部的重大軍事計劃,從而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偉大勝利。為了不讓希特勒得知英國擁有電子計算機,道丁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這一秘密呢?原來,英國的情報部門有一條極為嚴格的規定:凡是機密,任何人在30年之內都不許泄露。正是由於這條規定,使得發明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的榮譽落到了美國人的頭上,時間也被推遲了好幾年,而發明者卻連姓名也沒有流傳下來。
當然,這一類「野史」說法很多,流傳得也很廣,甚至於有人說德軍也在更早的時間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沒有合法文件加以證明的傳說,永遠只能停留在傳說的階段,而無法得到人們特別是科學界的認可。
但是阿坦納索夫在1939年製造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卻是經過美國法院慎重調查以後得出來的結論,應該說還是比較可靠甚至是具有權威性的。阿坦納索夫所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沒有公布資料,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由英國無名英雄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模樣,更是誰也無法推測。由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卻是有資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機」:全機共用了電子管18000 個,耗電量150 千瓦/ 時,佔地面積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層樓房那樣高大,但是運算速度每秒鍾卻只有5000次。而且輸入的計算程序十分繁復,又長又多的打孔卡,能把專家的腦袋都搞疼。一旦出了問題,則專家們從樓下跑到樓上,又從樓上跑到樓下,忙得滿頭大汗,還很難診斷出毛病在哪裡。
當年的巨型計算機,耗資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於大數字的繁復計算,例如天文數字的計算和破譯密電碼的計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譯為「電子計算機」,應該說是十分貼切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由誰發明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從桌面辦公系統向家庭生活普及,從成年人向少年兒童普及。生活中,懂電腦、能熟練操作電腦的少年朋友也越來越多,但是,要追溯電腦產生的淵源,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嗎?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動電腦於1944年誕生於哈佛大學。製造這台電腦的人是哈佛大學的艾壩教授和國際事業機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師。這台電腦被稱作「哈佛電腦一號」,它能保留23位數的和,在4秒鍾內算出積。但是,這台電腦主體是電器零件和機械零件,而沒有電子零件,直到1946年後,才誕生了第一代電腦——電子管計算機。發展至今,它已經連續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五代了。

Ⅸ 發明第一台計算機的人,到底是美國人還是德國人

“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十有八九之人都會認為美國。1946年,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叫“埃尼亞克”——一個佔地170平米、重30噸、174千瓦的龐然大物,還不如今天的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計算速度卻是手工的20萬倍。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美國人發明的這台計算機,其實並非世界第一,只能算世界第三,在此之前,還有兩個國家率先發明了計算機。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康拉德·楚澤創辦了“楚澤計算機公司”,發展為數千員工的企業,銷售了近300台各類計算機。1966年,他的公司被西門子公司收購,楚澤擔任了西門子公司的顧問,1995年康拉德·楚澤去世,享年87歲。

在我們印象之中,為何總是美國人發明了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原因很簡單,二戰之後,德國並不是很受美國人的待見,所以即便計算機業內基本認可康拉德·楚澤,但美國媒體界一直都是將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認定為計算機的發明者。

甚至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媒體和大眾憤憤不平,堅持認為計算機之父必須是美國人,絕對不是什麼德國人。直到1975年六月,美國權威的《科學》周刊封面上,刊登了康拉德·楚澤的照片,才算蓋棺定論。但即便有權威機構證實,至今不少美國人還是堅定認為美國人發明了第一台計算機。

Ⅹ 第一台電腦不是莫奇利和埃克特發明的嗎為什麼說圖靈是電腦第一人或電腦之父呢

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他被視為計算機之父。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1936年,圖靈向倫敦權威的數學雜志投了一篇論文,題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在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圖靈機」與「馮·諾伊曼機」齊名,被永遠載入計算機的發展史中。1950年10月,圖靈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桂冠。

閱讀全文

與電腦密碼發明人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上怎麼下載班智達的軟體 瀏覽:873
無痕跡消除圖片軟體 瀏覽:471
免費小票軟體 瀏覽:692
華為在哪裡設置軟體停止運行 瀏覽:666
用電腦鍵盤調節聲音大小 瀏覽:1018
自動刷軟體賺錢 瀏覽:1015
古裝連續劇免費版 瀏覽:1176
工免費漫畫 瀏覽:752
手機軟體專門儲存文件 瀏覽:1255
uos如何用命令安裝軟體 瀏覽:1037
有線耳機插電腦麥克風 瀏覽:414
侏羅紀世界3在線觀看完整免費 瀏覽:751
單個軟體怎麼設置名稱 瀏覽:485
鳳凰網電腦版下載視頻怎麼下載視頻怎麼下載 瀏覽:1137
明白之後如何免費獲得無人機 瀏覽:580
如何解禁軟體菜單 瀏覽:571
副路由器連接電腦視頻 瀏覽:1101
內置wifi電視如何裝軟體 瀏覽:817
手機換零免費雪碧 瀏覽:1313
國行蘋果如何下載美版軟體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