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花飞花谢花满天的全诗和意思`
“花飞花谢花满天”,该句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葬花吟》。
《葬花吟》
清代 曹雪芹
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褪尽了鲜红的颜色,失去了香味,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用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能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是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么能料想到房间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啊!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又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可寻。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囊,来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来埋葬你这绝代的风流。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又能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1)花飞花谢花满天免费版扩展阅读: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干隆初年到干隆三十年左右。
《葬花吟》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干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干隆二十八年除夕,因贫病无医而逝。
B. 哪位大佬有花谢花飞花满天(2017)由赖水清导演的在线免费播放网盘资源链接分享一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 赖水清 / 谭锐铭
编剧: 大白 / 郝迪 / 梅英菊 / 姚然 / 于小千
主演: 何润东 / 张馨予 / 朱一龙 / 李心艾 / 朱梓骁 / 于小彤 / 余少群 / 王艳 / 周海媚 / 刘雪华 / 归亚蕾 / 陶慧敏 / 高曙光 / 寇振海 / 郑国霖 / 于清斌 / 杨净如 / 闵春晓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7-12-04(中国大陆)
集数: 66
单集片长: 45分钟
又名: As Flower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该剧讲述了萧、司马、花、谢是京城里的四大家族,花满天(何润东 饰)和谢千寻(张馨予 饰)是青梅竹马的玩伴,成人之后友情慢慢转变为了爱情,两情相悦的两人将彼此视为他们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倾城(李心艾 饰)是皇帝最喜欢的公主,她也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花满天。然而,倾城是注定要被送往异域和亲的,花满天正是护送和亲队伍的将领。谢家发生了变故,花满天心急如焚的担心着谢千寻的命运,准备借着和亲的队伍将她秘密送出城外。哪知道意外还是发生了,倾城和谢千寻同时坠入悬崖,幸运的是,两人得到了神秘医女灵姑子的救治,虽然捡回了命,但倾城和谢千寻却交换了脸庞。
C.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求原诗完整版
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时唱的《葬花吟》里的第一句,比较长,你网络一下就会有很详细的介绍
D. "花谢花飞花满天'哪首歌里的
纠正:不是“花谢花飞花满天”,是“花谢花飞飞满天”
“花谢花飞花满天”不是歌词,是诗词。
出自:曹雪芹的《葬花吟》
作品名称:葬花吟
作品别名:葬花词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红楼梦》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 者:曹雪芹
作品人物:林黛玉
诗词: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E. 求 花谢花飞花满天 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谢谢
网络网盘链接:F. 花谢花飞花满天,求全诗!
《葬花吟》林黛玉
花飞花谢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花飞花落花满天
情来情去情随缘;
雁去雁归雁不散,
潮起潮落潮无眠;
夜深月明梦婵娟,
千金难留是红颜;
若说人生苦长短,
为何相思情难断。
G. 花飞花谢花满天出自那里
《葬花吟》林黛玉
花飞花谢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
忍踏落花来复去。
花飞花落花满天
情来情去情随缘;
雁去雁归雁不散,
潮起潮落潮无眠;
夜深月明梦婵娟,
千金难留是红颜;
若说人生苦长短,
为何相思情难断。
答案1
谜底:第1个字
情来情去情随缘2
雁来雁去雁不散3
潮起潮落潮不眠4
夜深明月梦婵娟1
千金难留是红颜2
若说人间有苦短3
为何相思难剪断4
就是:“花来雁落,夜静(金)人思”8个字!
答案2
花飞花落花满天,(取意“飘”)
情来情去情随缘,(取意“荡”)
雁去雁归雁不散,(取意“人”,雁飞的形状)
潮起潮落潮不眠,(取意“海”)
夜深明月梦婵娟,(取意“魂”)
千金难留是红颜,(取意“牵”)
若说人生有苦短,(取意“梦”)
为何相思难剪断.(取意“绕”)
答案3
谜底:第2个字
情来情去情随缘2
雁来雁去雁不散1
潮起潮落潮不眠4
夜深明月梦婵娟4
千金难留是红颜2
若说人间有苦短3
为何相思难剪断6
就是:飞来雁,落月经(金),人拣(剪)
诗写一个变态的
答案4:
花飞花落花满天----天----天字头上两点很像又飞又落。
情来情去情随缘----心----这样的情只能心知道。
雁去雁归雁不散----似----雁不散人字型当然以人
潮起潮落潮无眠----海----不用说明了
夜深月明梦婵娟---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千金难留是红颜---君---红颜怎能千金留,应是“君”子好求
若说人生苦长短---难---人生最“难”何况还苦长短
为何相思情难断---圆---“圆”当然最难断
答案5:
花飞花落花满天:应为"人去累(泪)水连(涟),秋天见"
再一组:
花飞花落花满天第1个字
情来情去情随缘2
雁来雁去雁不散3
潮起潮落潮不眠4
夜深明月梦婵娟1
千金难留是红颜2
若说人间有苦短3
为何相思难剪断4
花飞花落花满天第4个字
情去情来情随缘5
雁去雁归雁不散6
潮起潮落潮无眠7
夜深月明梦婵娟4
千金难留是红颜5
若说人生苦长短6
为此相思情难断7
花飞花落花满天第5个字
情去情来情随缘4
雁去雁归雁不散3
潮起潮落潮无眠4
夜深月明梦婵娟5
千金难留是红颜4
若说人生苦长短3
为此相思情难断4
答案1。花来雁落,夜静(金)人思取字顺序:12341234一般常用第一个说法!
答案2。落情不眠,明是(示)长(肠)断取字顺序:45674567
答案3。花去雁落,梦留人思。
H.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的作者
曹雪芹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林黛玉《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见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知早觅。
花开易见落难觅,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霄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无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I. 《花谢花飞花满天》司马清风结局是什么 或迷途知返了
司马丞相谋反,事败时掩护司马清风逃走,自己被抓。司马清风聚集虎头山的余孽,绑架了花夫人和灵姑子,想要花大人和花满天带着司马丞相来换两位夫人,他把两位夫人吊在悬崖上。花家众人想用免死金牌救司马丞相,只是去晚了一步司马丞相已经被斩首。司马清风知道父亲死了,精神崩溃,他命手下杀了所有人,自己则要去砍绳子,花娉婷只能抱住他,一刀刺进了他的胸口。花娉婷说会陪他,他们一家三口一起走,说完便抱着司马清风跳崖了。司马清风自知做了太多的错事,不忍在连累最爱的人,他拼尽全力将花娉婷推上悬崖,自己则坠了下去。
J. 花飞花谢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是章回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段诗词。整首《葬花吟》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作品名称:《葬花吟》
作品别名:《葬花词》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红楼梦》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者:曹雪芹
基本简介
《葬花吟》是章回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段诗词。整首《葬花吟》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原文介绍
版本一(通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葬花吟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葬花吟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版本二(周汇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葬花吟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词是林黛玉在芒种当天所作,前一天贾宝玉寻访林黛玉时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叫去喝酒,宝玉回怡红院后,薛宝钗往访,黛玉随后也前往怡红院,但院门已关,黛玉只好叫门,恰巧宝玉的丫环晴雯在闹脾气,未听出是黛玉,因此未开门,黛玉吃了闭门羹,先前与宝玉发展的情愫大受打击,令她想起自己寄人篱下,即使与宝玉情到浓处,但婚姻大事却无人为其作主,不免伤怀。隔日芒种是春季最后一天,大观园的女孩儿们祭饯花神,热闹非凡,黛玉则选择孤独一人到日前与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一边葬花,一边哭泣,一边吟唱出这首自况又“如谶成真”的葬花词。
作者简介
文学家。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另有《废艺斋集稿》。祖籍有四,河北丰润,辽宁辽阳、铁岭与江西武阳,尚无确切定论。
诗词大意折叠编辑本段
林黛玉借由这首诗词道出作为一个“葬花者”所经验的葬花经过,以及她在葬花过程中所思考的人生问题。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中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也成为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与宝玉的爱情浓烈至顶点后,即无法再往前进一步完成婚姻,两人距离由于现实因素而越来越远,而她的生命在现实磨难之中也逐渐枯萎,最后终于早夭。
艺术成就
一些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认为《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值得称道的篇章之一。它是黛玉这个苦命少女命运与个性融合而成一首特殊的“黛玉咏叹调”(刘耕路,1995年)。
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因此在性格表现上比较敏感,爱钻牛角尖,对于春去秋来特别易有感触,而黛玉在作葬花词之前,刚好遇到不如意之事,因此激起她对宝黛之间爱情的不安全感,透过这首诗词文字表现了她的性格,以及她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方面借由葬落花哀怜自己的身世,一方面也质疑她与宝玉间似乎并不稳固的爱情关系,更有一部分是在表达她对于整个环境的抗议,以及无可奈何的绝望,其悲切常令读者鼻酸不已。
由于《葬花词》充分展现了林黛玉的性格,是作者为林黛玉所安排的代表之作,因此“葬花”成为后人读红楼梦时对林黛玉最鲜明的印象之一,几乎所有关于红楼十二钗画作之中的黛玉,以“黛玉葬花”作为主题者为最多。
作品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词》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